随着大航海时代的来临,西方世界涌现出了非常多优秀的航海家,其中就包含了首次完成环球航行的麦哲伦以及他的西班牙船队。从1519年9月20日到1522年9月6日,经理了三年的时间终于又会带了西班牙。在麦哲伦出发之前,西班牙国王为他配备了5艘翻船和265名船员。在返回西班牙的时候,这只庞大的航海队伍最终只剩下了18名船员和一艘维多利亚号。包括麦哲伦自己在内,248名船员全部客死他乡。
实际上,麦哲伦的船队没有遇上波涛巨浪,绝大多数人死于一种奇怪的疾病,呕吐腹泻、皮下组织出血,最终卧床不起直至生命终止。麦哲伦生活的年代不知道这种疾病的来历,只能用海神的诅咒来解释。公元1753年,苏格兰海军医生詹姆斯·林德发现这种疾病的病理,将其命名为坏血病。
现代人都知道坏血病的成因是长期不吃水果蔬菜,导致维生素C摄入量不足引起,但有一个例外,常年生活在北极地区的爱斯基摩人终生不吃蔬菜,也不会得坏血病。
爱斯基摩人也叫因纽特人,属于人类特殊分支之一,世世代代居住在负二十摄氏度以下的极地地区,那里全年只有两种昼夜形态,190天全是极昼,170天全是极夜。对他们而言,没有四季分明和昼夜交替的观念,只有永恒的太阳和无尽的黑夜。
此外,爱斯基摩人的饮食里,从来没有蔬菜的概念。负二十度以下的气温和极昼夜的阳光照射,根本不适宜植物生长。由于爱斯基摩人在极地大陆生存近14000年,早已形成自己特有的饮食习惯,他们不吃蔬菜的传统一直保留至今。
北极以外的人类不吃蔬菜容易得坏血病,爱斯基摩人世世代代都不吃蔬菜,居然从未发生坏血病的现象,这是为什么呢?
先从爱斯基摩人的食谱说起,爱斯基摩人的家常便饭主要有鱼类、驯鹿、海豹、海象、鲸鱼以及北极熊。早在爱斯基摩人被“人类”发现以前,他们不知道有蔬菜水果的存在,平时都是生吃肉类,饿了就去逮一只海狗海豹吃掉,连生火烤熟都省了。
那些“人类”掏钱买票才能看到的稀有动物,在爱斯基摩人的眼里都是家常便饭,就跟我们在家肉丝炒蒜苗一样普遍寻常。
天天吃肉,既不便秘,又不得坏血病,这就是神奇的爱斯基摩人。起初,科学家猜测爱斯基摩人在极地冰冷的环境里发生变异,但经过采集爱斯基摩人的基因与“人类”对比发现,一切正常。
后来,科学家跟踪爱斯基摩人的生活才揭开,他们不得坏血病的真相,竟与“吃生肉”有关。
爱斯基摩人不但生吃肉,而且生吃动物的内脏。那些被他们捕获的驯鹿、海豹、鲸鱼等野生动物的肝脏、脑仁都是爱斯基摩人的最爱。这些动物身体组成部分都富含大量的维生素C,爱斯基摩人生吃它们时,无形中给自己补充足够的维生素。
说到这,有人会问“人类”一样吃动物肝脏,为什么仍然会得坏血病。这就牵扯到生物常识,维生素C是一种相对不稳定的微量元素,它最多能够承受80摄氏度的温度,一旦超过80摄氏度就会被破坏分解。平时炒菜的温度一般分为三种,焖炒为120摄氏度,热炒是180摄氏度,爆炒能够达到300摄氏度。
无论是哪种炒菜的方法,都远远超过维生素C受热分解的阀值。所以,“人类”平时熟吃的动物肝脏含有的维生素C微乎其微。
动物内脏的维生素含量相差不大,以100克为一个单位,内脏含有的蛋白质如下:牛肝为20g,猪肝为19g,鸡肝为17g,鸭肝为15g。说起维生素C,蔬菜的含量要略高于动物内脏,但是也有几种动物内脏富含维生素C,比如肝脏的维生素C含量最高,依次是脑和心脏。
爱斯基摩人生吃驯鹿肝脏和海豹脑仁刚好能够补充维生素C。此外,爱斯基摩人十分钟爱的一道菜也富含维生素C,它叫做“马克塔克”。将鲸鱼从鱼皮往下4厘米处切下来,直接蘸盐生吃,据说口感不错。
不要小瞧,由鲸鱼皮做成的“马克塔克”,它是爱斯基摩人主要的维生素C来源。经科学家检测100克鲨鱼皮中含有30-50毫克维生素C,而人体每天所需的维生素C只有10毫克。相当于每天吃二两“马克塔克”即可有效预防坏血病。
说完鲨鱼皮,再说一道爱斯基摩人的顶级美食,叫“基维亚克”,这道美食同样是音译。它是爱斯基摩人用来招待贵客的菜肴,但我敢保证其他人类没有人敢品尝,因为它足以颠覆“人类”的饮食三观。
“基维亚克”又叫腌海雀。用一百多只北极海雀和一只野生海豹做成,不需要对原料做任何处理,把带毛的海雀直接塞入海豹的胃里,再用海豹油把海豹的口封住,然后放在北极冻土里发酵2年后,直接挖出来吃。
文章结尾处,笔者想到一句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类作为万物之灵长,区别于动物的地方便是善于用智慧去战胜恶劣的环境,把身边可以利用的资源发挥到最大化。
爱斯基摩人的饮食习惯也是迫于现实,如果他们有丰富的烹饪食材的话,也不至于发明出令人倒胃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