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和朱元璋,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平民出身的皇帝,各自也是开创了一个非常厉害和伟大的朝代,后世人对于他们也是非常崇敬的。而在明朝末期,李自成也是十分有名厉害的闯王,名气很大,但为什么李自成却没能像刘邦和朱元璋那样,成为下一个平民皇帝呢?李自成又是差在了什么地方,他没有成为皇帝,最终失败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今天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个人素质与志向的差距
性格决定命运。朱元璋不仅勇武善战、善纳人才,而且富于谋略,目光远大。他先是安于做小明王的手下,发展自己势力,并不出风头,当他打败实力远比自己强得多的陈友谅与张士诚时,没有得意忘形,而是继续稳扎稳打,“高修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明白自己是要成就一番事业的,而不是小富即安,以致在明朝建立之后,他仍然非常勤劳,堪称当年的劳动模范,对自己的子民(官员除外)也是爱护有加。他明白,他要建立的是一个强大的帝国,而不是成为一个土财主。
反观李自成,虽然个人也是有才能的,但目光总嫌短浅。李自成曾经说过一句话“陕,吾之故乡也。富贵必归故乡,即十燕未足易一西安”。以至于在北京城下,还只是想跟皇帝讨个王位,“”欲割西北一带,敕命封王,并犒军银百万,退守河南。受封后,愿为朝廷内遏群贼,外制辽沈,但不奉召入觐”。在稍有所成就的时候,就开始贪图享乐,甚至是有些骄横。尤其是在攻入北京之后,竟然纵容部下抢掠,难道就不知道这些人民已经成为自己的子民了吗?很显然,李自成并没有搞清楚自己的位置,他不明白自己是要建立一个伟大的帝国,他所想到的只是改善一下生活罢了。
2、人才上的差距
朱元璋的文臣武将人们耳熟能详,大破张士诚的常遇春,北伐的徐达,李文忠,统筹军务的李善长,运筹帷幄的刘基,全部围绕在他的周围。
李自成呢?刘宗敏、宋献策、牛金星,还有一些诸如“不沾泥”,“三只手”、‘鹞子翻’等人。牛金星是个举人,宋献策是个道士,刘宗敏是个莽汉,李岩有政治远见,但受排挤。在人才上李自成已经输了。
朱元璋之所以有这么多人才,不仅是他礼贤下士,还与蒙元统治政策有关。
元朝统治者出于多种原因,十分排斥汉族人进入其政治权力中心,从科举考试就可以看出来。在近一个世纪的统治中,元朝举行了16次科举考试,考中进士的只有1139人,并且进入朝堂的汉族人也不受待见,这就阻塞了汉人知识分子的进身之路。得益于蒙元的愚蠢,朱元璋获得了中国历史上农民军中最强大的人才储备!
李自成就没有这么好运了。科举考试把人才都吸引到了政府一边,“天下英雄进入觳中”,有明一代,数得出的名臣差不多都是科举出身。跟着李自成的也就是吃不上饭的流民了。
3、使用民心上的差距
朱元璋领导下的起义很大程度上是民族斗争。蒙元在中国的统治是非常残暴的,实行等级制度,有很多骇人听闻的法令,对于汉族人的羞辱时间长达百年,态度极其恶劣,人民深受其苦。朱元樟祭起了“恢复中华”的大旗,代表汉族反对蒙元的民族压迫,在仇恨的驱使下,义军拥有了极其顽强的作战意志,也得到了人民的广泛拥护!朱元璋成为汉民族的英雄。
李自成反的是明王朝,他代表的仅仅是受灾区的底层贫苦人民,虽然他的起义成功推翻了腐朽的明王朝,但并没有给人民带来幸福的生活。他们对统治阶层并非刻骨铭心的仇恨,更多的是嫉妒——造反也是为了当地主。他们一旦成功就封侯拜相、鱼肉人民,民心尽失。他也没有充分利用反抗满清的民族情绪,反而被满清以替崇祯报仇为名趁机夺了天下。
再者,李自成的命也不好,朱元璋对付的是元末已经享受惯了的蒙古人,而李自成的时代,面对的是兵强马壮志吞天下的女真人。
4、战斗力与根据地的差距
朱元璋起兵的地区位于江南,经过长时间的发展,生产力水平很高,加上“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的政治策略,使朱元璋获得了一个稳固的后方。朱元璋麾下的军队是经过战火洗礼、十分强悍的,无论是谋臣战将,还是军队的作战水平、后勤补给,都十分优秀。并且在北伐以前,朱元璋已经建立了完备的政治体系,为接管全国政权打下了坚实基础。
李自成起义爆发在衣食无继、物资匮乏的地区,活动范围不是陕西,山西等土地贫瘠的省份,就是像河南那样的灾区,家底极薄。而在与官军的拉锯战中,也很难建立一块稳固的根据地。李自成多次被官军围剿,不断被人赶进山沟,最惨的一次只剩18人,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不断招募新兵,战斗力自然不强。只是当时明朝的精锐如天雄军,秦兵,洪兵等都在与清军交手中覆灭了,李自成才捡了个便宜,后来一遇清军,自然打不过,一直逃到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