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唐朝的名将其实真的还是挺多的,但是我们今天不说这些有名气的我们要说说唐朝初年的名将了,话说在唐初有这样一位叫“阿史那·社尔”的名将了,听到这个名字的是不是感觉很奇怪啊,这怎么像一个外国人呢?那么这个叫什么“阿史那·社尔”的人到底是谁呢?下面就跟随小编继续揭秘分析看看吧!
唐初有三大外族将领,分别是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与执失思力。契苾何力与执失思力我都写过了,今天说说阿史那社尔。
1.不爱钱财的突厥首领,自立为“都布可汗”
阿史那社尔是北突厥(或称东突厥)的传奇英雄。他是处罗可汗的次子,年少时便以智勇双全而闻名。后被授予“拓设”,即大将军,分管铁勒族的同罗、回纥等部落。在担任“拓设”的十年间,没有为自己敛过钱,有人对他说:“您是拓设,手头上却一点也不宽裕,还比不上普通人家。”阿史那社尔说:“部落富有,我也就感到心满意足了。”各部落首领对他又是敬畏,又是爱戴。阿史那社尔富有人格魅力,在蛮族部落中,他实在是属于异端的类型。
颉利可汗频频对外用兵,阿史那社尔多次劝谏,可汗不听,最终众叛亲离,薛延陀、回纥等部落相继反叛。颉利可汗对阿史那社尔相当不喜欢,派他与其他三位大将率兵攻打薛延陀,阿史那社尔吃了败仗,被贬去驻守西部偏远的可汗浮图城,任务是防御西突厥汗国。
北突厥汗国灭亡后,阿史那社尔以可汗浮图城为自己的军事基地,大力扩张实力。正巧当时西突厥汗国也出现动荡,他便率军攻打,占领西突厥约一半的土地。此时阿史那社尔拥有十万大军,他自称为“都布可汗”。
阿史那社尔实力雄厚,如果他继续向西扩张,很可能吞并整个西突厥,也足以称雄一方。但他是一名真正的武士,对于地位、富贵、权力等世人追逐的目标看得非常淡。对他来说,武士真正的精神是荣誉,他不为土地而战,不为利益而战,他为荣誉而战。
2.征讨薛延陀,失败后投降大唐帝国
在阿史那社尔眼中,导致突厥衰败的罪魁祸首就是背叛者薛延陀,他决心武力征讨薛延陀国。其部众纷纷劝说他:“现在我们刚得到西部的土地,如果攻打薛延陀失败,西突厥势必会夺回我们占领的地盘。”阿史那社尔不听,对部将们说:“如果讨伐薛延陀失败,我虽死无憾。”
公元634年(贞观八年),阿史那社尔率五万骑兵对薛延陀汗国宣战。
此时薛延陀在据有漠北之地,周边部落都前来归附,拥有二十万大军,远远超过阿史那社尔。与薛延陀汗国交战一百多日后,阿史那社尔终于战败。由于他挥师东向,西突厥大举反扑,阿史那社尔的地盘损失殆尽,在可汗浮图城也没有立足之地。他仅剩下一万多人的兵力,无奈之下,于636年初(贞观十年)向大唐帝国投降。
唐太宗大喜,他认为阿史那社尔是忠勇之士,是英雄,封他为左骁卫大将军,将其部众安置在灵州以北的地区,阿史那社尔则留在长安。为了表示对阿史那社尔的信任,唐太宗将其妹南阳长公主嫁给阿史那社尔,结为亲家。从此,阿史那社尔成为大唐帝国的一名将领。
3.高昌之战、辽东之战、薛延陀之战
贞观十四年(公元639年),唐太宗发动高昌之战。阿史那社尔随同交河行军大总管侯君集、副总管薛万均出西域。此役唐军大获全胜,平定高昌。
然而,攻破高昌后,唐军的纪律极其恶劣。侯君集纵兵大掠,他自己先捞足油水,把高昌王宫中的金银财宝据为己有。上梁不正下梁歪,他的部下个个也大肆掠夺,暴行累累。大总管侯君集如此,副大总管薛万均也好不到哪去,强奸高昌妇女。可以说,他们的表现令唐军蒙羞。
只有一个人是例外,此人便是阿史那社尔,他以未奉诏为由,秋毫不取。后来朝廷诏令封赏,阿史那社尔只接受一些最差、最次的赏物。他一生清廉,视金钱如粪土,在这点上,没有人比得上他。对于阿史那社尔高尚的道德,唐太宗极为欣赏,赐他宝刀锦缎,封为毕国公。
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阿史那社尔追随唐太宗征辽东,在战斗力身先士卒,冲锋陷阵,被流矢所伤,他拔箭裹创再战,率所部大破高丽兵团。
一年后(公元646年),唐太宗任命李道宗、阿史那社尔为瀚海安抚大使,与执失思力、契苾何力、薛万彻、张俭等共同北伐薛延陀。在唐军凌厉的攻势下,薛延陀最终覆灭。
阿史那社尔在历次战争中展现其作为一名武士的风范,视金钱如粪土,视荣誉如生命,勇猛而善战,唐太宗对他刮目相看。在接下来的龟兹之战中,唐太宗任命阿史那社尔为远征军最高统帅,这是对这位外族将领无与伦比的信任。
4.远征龟兹的最高统帅
大唐帝国将星闪耀,作为一个中原政权,不乏战功卓著的汉将,而唐太宗李世民却把远征龟兹的重任交给外族将领阿史那社尔,这本身就是无上的荣誉。这里除了信任之外,还因为阿史那社尔对西域十分熟悉了解。
龟兹之战,统帅是阿史那社尔,副统帅为契苾何力,两人均是蕃将,而远征军的主力,也多由归降的游牧部落骑兵所构成。荣誉的同时是巨大的责任,阿史那社尔不能输掉这场战争,否则岂非辜负唐太宗的知遇之恩么?
公元648年,阿史那社尔以十万之众大兵压境,先解决掉处月、处密两个西突厥部落,然后借道焉耆国,出其不意地进入龟兹国的北部,兵分五路发起进攻。龟兹王布失毕备战不足,先败于多褐城,后主动放弃首都伊逻卢城(新疆库车),退守六百里外的拔换城(新疆阿克苏)。
拔换城的城池坚固,地形险要,易守难攻,苏海政、薛万备久攻不下。阿史那社尔留下安西都护郭孝恪驻守伊逻卢城,亲率大军驰援苏海政与薛万备。经过四十天艰难的围攻战,阿史那社尔终于攻破拔换城,龟兹国王布失毕被唐军生擒,其余的将士放下武器,全体投降。
然而,此时后院起火。龟兹国相那利在西突厥的支持下,拼凑一万人马,杀回首都伊逻卢城。守备伊逻卢城的郭孝恪虽是名将,但生活作风不好,在城里收刮不少宝物,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完全没有戒备,结果杀得措手不及,命丧黄泉。
郭孝恪曾派人送珍宝给阿史那社尔,阿史那社尔一样也没有接受。唐太宗后来评论说:“阿史那社尔与郭孝恪二人的优劣,从他们的生活作风就可以区分开来了。如今郭孝恪被寇虏所杀,真是咎由自取。”
很快唐军大举发攻,那利的一万人马,战死八千,自己也沦为俘虏。此时龟兹主力虽被歼灭,仍有许多城堡负隅顽抗,阿史那社尔决定采取招抚的手段,劝降龟兹诸城,在他晓以利害之下,前来归降者有七十余座城堡(《资治通鉴》作七百余座,这里从《新唐书》“阿史那社尔”传)。至此,讨伐龟兹的战争宣布胜利结束。
唐王朝对龟兹的战争,略似于汉武帝时代的大宛战争,西域诸国无不震动。它表明西域虽然远离中原,但仍在大唐的打击范围之内。经此一役,大唐帝国基本上掌控塔里木盆木,打通中亚的通道,这是非常重要的一场战事。踌躇满志的阿史那社尔在龟兹国立下一块大石碑,纪录下远征军的赫赫武功,然后班师回朝。
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去世。为报唐太宗知遇之恩,阿史那社尔请求殉葬,然而唐太宗早有料及,留下遗言,不准许殉葬。六年后,阿史那社尔去世。
阿史那社尔与契苾何力一样,对大唐帝国竭忠尽力,为贞观时代之双星。阿史那社尔参加过高昌之战、辽东之战、平薛延陀之战,而其军事生涯代表作则是龟兹之战,作为独当一面的军事统帅全权指挥一场大战役,证明其非凡的军事才能。然而,最令我欣赏的则是他完美的武士人格,无可指摘的品行;他爱惜名誉,轻视金钱,他的信念简单、坚定、执着;千古之下,又有几人能在巨大诱惑面前,真正做到严以律己、洁以守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