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到了三国的后期第一个灭亡的就是蜀汉了吧,其实也没坚持多久,那么这个事情小编想到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在当蜀汉灭亡之后吴国这个时候的人是怎么想的呢?他们是不是非常的胆颤心惊的呢?会不会也想着马上也要灭亡了这件事情呢?下面我们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揭秘分析看看吧!
从感情上讲,蜀汉和吴国自从“夷陵之战”后,进入长达几十年的合作抵抗魏国的深厚积淀。两个政权的密切合作,比如诸葛亮几次北伐,吴国都派出军队来配合。两国之间的重要大臣更迭,去世都会派出使者互相告知,以保持合作,即使是刻薄的孙峻,乱政的孙綝,也会如此。但是,两个合作是建立在保证自身国家的利益出发,一旦利益天平发生倾斜,反目成仇这是很自然的,政治不讲感情的。
蜀汉灭亡的时候,吴国正是孙休时期,吴景帝孙休是自孙权老来昏聩,孙亮被孙峻和孙綝架空以来,吴国难得的明主,吴国的治理也一度趋于平稳。永安六年(263),蜀汉因魏国五路讨伐而告急,孙休不会不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于是派丁奉都督各军攻打魏国的寿春,吸引火力。又派丁封,孙异到达沔中,支援蜀汉,留平则被派到南郡,和“亲蜀”的施绩商议进军路线。可惜,蜀汉败亡太快了,吴国援军还没成行,刘禅已经投降。
这时候,吴国的态势也开始变得微妙,交址郡吕兴杀太守叛吴投魏,让吴国处在夹击的危险中。蜀汉投降后,魏国发生钟会和邓艾等人互相攻击的混乱中,蜀汉百座城相当于“无主之地”。这种情况下,孙休肯定要“趁火打劫”,尽量拿下原来蜀汉的地盘,来扩大吴国的实力。只是,没想到,遇到罗宪这个“硬骨头”,集合陆抗,留平等人就是拿不下吴国入蜀的门户,永安。最后,魏国派胡烈来支援罗宪,吴军只好撤退。
虽然在有关国家利益中,是不讲感情,义气的。但是,孙休为政的吴国高层还是想着“唇亡齿寒”,支援蜀汉,并做了大量的工作,这还是在交址郡叛乱的情况下。无奈,刘禅投降太快,眼看着益州都要姓“魏”了,孙吴方面肯定要抢夺蜀汉之地,来弥补失去“盟友”后,实力上的的损失。只是,随着统一的大势所趋,吴国也是徒劳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