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网友都在说了,其实在隋朝历代帝王都有一个心愿,那就是评定江南啊,最近很多网友都说了其实隋朝不乏有能力有才华的人,这其中就有一位叫贺若弼的,他是贺敦的儿子,这两个人都是很有能力的,但是最后也还是死了,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下面跟随小编来揭秘看看吧!
杨坚统一天下,平定江南时,有两人立下大功,一是贺若弼,一是韩擒虎。贺若弼击败陈朝最强大的精锐部队,队友韩擒虎拿下陈叔宝,终结陈朝,统一天下。
贺若弼,复姓贺若,字辅伯,河南洛阳人,隋朝著名将领。贺若弼出生在将门之家,其父贺若敦为北周将领,以武猛而闻名,曾经做过北周的金州总管。宇文护十分嫉恨贺敦,利用机会将他逮捕下狱,且处以死刑。
贺敦在临刑之前,对他的儿子贺若弼说:“我一直有一个心愿,想要平定江南,统一全中国。可惜这辈子没法完成这个愿望了,你要设法继承父志。我被处死刑,主要是因为我这片舌头太爱说话,因而遭嫉,你可要牢记为父的教训。” 说着,贺敦拿出一根尖尖的锥子,刺破贺若弼的舌头,再三告诫贺若弼“开口要谨慎”。若弼从小有大志,擅长弓马,也会写文章,名重一时。曾经是北周的亭县公,小内史。
隋文帝受禅,建立隋朝之后,颇想早日平定江南,到处寻访可堪重任的大将。高颎对文帝说:“朝臣之内,文武才干,没有人比得上贺若弼。”文帝很高兴,立刻任命贺若弼为吴州总管,负责平陈大事。平陈是他父亲的遗志,因此若弼欣然受命,献上平陈十策。文帝看后,颇为赞许,赐给贺若弼一把宝刀,表示予以重托。公元589年,文帝大举伐陈。贺若弼腰佩宝刀,威武地站在渡船上,举起一杯酒对天发誓道:“弼将远振国威,伐罪救民,除凶去暴。请上天与长江为我作证,大军远涉后,如果有不当之举,愿葬身鱼腹之中,死且不恨。”
接着,贺若弼买了些破船欺瞒陈军,又命令军队换班交接之时,必定大张旗鼓,使得陈军一再上当,以为隋朝大举进攻。然后趁着陈军疏于防备,又值新年狂欢之际,一举渡过长江攻下陈朝。当贺若弼攻入建康北掖门之时,另一名隋朝大将韩擒虎已经把陈叔宝绑起来了,贺若弼落后一步,大为愤恨。于是,贺、韩两人在隋文帝面前互相争功。贺若弼怒气冲天:“臣在蒋山与敌人决一死战,破他的劲卒,擒他的大将,震扬武威,遂平陈国。韩擒虎不与敌人交锋,却抢了臣之功劳,太可恨了。”
韩擒虎也有一套说词:“我奉御旨与若弼一起攻打伪都。贺若弼看到敌人立刻交锋,使得我方将士死伤甚多,远不及臣另率五百轻骑,兵不血刃,轻轻松松执陈叔宝,开陈朝府库。这时,贺若弼才慢吞吞自北方而来,他的功劳怎能与我相比?”文帝看到此二人吹胡子、瞪眼睛,在庙堂之上闹得太不像话,急忙打圆场道:“两位将军都有功,都应该重赏。”
于是贺若弼被封为宋国公,食邑三千户,又赐以宝剑、宝带、金瓮、金盘一大堆金银财宝。(食邑三千户,就是指三千户的税收归贺若弼,古代常有这种赏赐。)另外,文帝更把陈叔宝的妹妹送给他当妾,拜右武侯大将军。他自认为在朝中功高一等,以宰相自许。贺若弼的风光没有好久,听说另一员猛将杨素升为右仆射,而他仍然只是一个将军,心中咽不下这口气,到处发牢骚。话中暗指文帝没有脑袋,不会用人。文帝听说贺若弼竟然埋怨皇帝,一怒之下,立刻将他免官。过了几年,更把贺若弼逮入狱中,文帝询问他:“我用高颎、杨素为宰相,你却到处对人说,这两个人只会吃饭罢了,你是什么用意?”
贺若弼的嘴巴仍然不饶人,他轻蔑地说:“颎是臣之故人,素乃臣之舅,我太知道他们的为人了,所以我说这两个人只能吃饭。”文帝听了,十分厌恶贺若弼的骄狂,虽然看他功在国家,没有加害,却也不愿加以重用。
等到隋炀帝杨广登基之后,贺若弼也就彻底玩完了。道理很简单,“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第二代君主通常对前代功臣就有戒心,贬抑打击无所不用其极,更何况他早年就和贺若弼有过节,这时既然当了皇帝,自然要找机会同贺若弼算总账。可惜,贺若弼身临绝境犹不知及时抽身,依旧我行我素,信口开河,乱发议论。杨广可不是杨坚,他是不会容忍其他人对自己说长道短的,尤其是像贺若弼这类有资本摆谱、威名素著而又不大听话的宿将,他必定要摘下贺若弼颈上的人头,让其永远闭上嘴巴。所以当贺若弼在炀帝西征问题上言论不慎毛病再犯时,杨广就毫不犹豫将贺若弼推上刑场,让其付出生命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