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消化纤维素的能力归功于肠道中的微生物。微生物可以分泌纤维素酶,将纤维素分解成小分子的物质,然后在肠道分泌的各种酶的作用下分解为葡萄糖来提供能量。尽管大熊猫能够消化竹子,但消化率是较低的。为满足机体的能量和蛋白需要,只能多吃,效率不够,数量来凑。
通过化石研究表明,700万年前,古代大熊猫是杂食性的,在200-240万年前变成了食草性的。基因组测序表明,大熊猫的饮食转换可能是从失去唯一的鲜味受体开始的,大约在420万年,由于鲜味受体的基因T1R1发生突变,使得鲜味受体不能发挥作用,感受不到鲜味。味道在告诉我们喜欢吃什么方面很重要,鲜味相当于肉类中的高水平谷氨酸,鲜味受体功能失常,改变了大熊猫的食物选择。大熊猫一整天不停地吃竹子,24小时内有12-15小时都在啃竹子,每天可以消耗多达30公斤的竹叶、竹笋和竹茎。由于这种大量的饮食,大熊猫每天排便可达40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