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己是了解、理解、赏识自己的人。知己即非常亲密的朋友。而两个人要成为知己,全在一个“诚”字。彼此之间要以诚相待,诚实相处,表里一致,言行一致。至于兴趣、爱好是否相投,文化层次、性格特点是否相符,则是次要的。知己一词最早出自《战国策·楚策四》:“骥于是俛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
古人极其重视知己,所以有”士为知己者死“一说。我国古代还有一个“高山流水遇知音”典故,其说的是俞伯牙和钟子期同性之间的友情。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俞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善弹七弦琴,技艺高超。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伯牙在泰山游玩,恰逢暴雨,于是在一处岩石下避雨。也许伯牙天生情感细腻,见霖雨霏霏,心中有感,于是鼓琴而操。
而入山砍柴的樵夫钟子期正巧也到此处来避雨听到了伯牙的琴声。琴曲起初表现的是雨落山涧的情景,接着模拟山流暴涨和岩土崩塌之音。每段曲弹奏完毕,钟子期“辄穷其趣”,把曲中意象说的穷极通透。伯牙于是离开琴而叹道:“善哉,善哉,阁下能听出曲中志趣,君所思即是我所思啊,我哪里能隐藏的了我的音声呢?”于是二人成为人生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