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耻下问是孔子对其弟子子贡说的,但是该成语描述的对象是孔圉。孔圉,又称仲叔圉,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卫灵公时名臣。史籍记载他虽做出过不符合臣子的行为,但聪明好学,又非常谦虚。卒后谥号“文”,后人尊称他为孔文子。
不耻下问原意是不把向学问、地位等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当成可耻的事。形容谦虚、好学。在句子中一般可作主语、谓语、宾语;含褒义。
成语出处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不耻下问的故事
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卫国人,他对孔圉享有这么高的荣誉并不服气,认为他配不上那样高的评价。
有一次,子贡问孔子说:“老师,孔圉的学问及才华确实很高,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还有很多,为什么要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呢?”孔子笑着回答说:“孔圉非常勤奋好学,脑筋聪明又灵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明白的事情,就算对方地位或学问不如他,他也会大方而谦虚地向人请教,一点都不为此而感到羞耻,这就是他难得的地方。因此,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并不会不恰当”。
经过孔子这样的解释,子贡终于服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