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最终经过几十年的纷争,天下三分,其中曹操建立的魏国实力最强,孙权建立的吴国实力次之,而刘备创立的蜀国实力最差。三国局面形成后,天下进入了难得的太平时期,因为此前几十年的战争,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早已疲惫不堪,只有三国的边界地区才会爆发战争。而三国局面发生变化,还要从诸葛亮之死开始说起,在诸葛亮死后,蜀国就进入了休养生息,虽然后来姜维也发起过北伐,但规模并不大。下面知识库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诸葛亮死后就进入了后三国时期,那时大家熟悉的人物大多都已逝去,新一代的人物也登上了历史舞台。而在诸葛亮临死前,阿斗问了他一个问题,这下他才知道阿斗其实一直在装傻。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故事还要从白帝城开始说起。那时刘备带领数十万大军攻打东吴,结果在夷陵被火烧连营,一时间急火攻心,身体就进入了弥留状态,于是他就把诸葛亮叫了过来,然后就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白帝托孤。
刘备临死前对诸葛亮表示,要好好辅佐阿斗,如果他真的不堪大用,你可以废黜他,另择新君。这就是刘备的精明之处,他临死前选择以退为进的做法,如果那时诸葛亮表现出了任何野心,那么他大概率也要和刘备一起“病”死在白帝城。幸运的是他通过了考验,然后成为了辅佐大臣,接管了整个蜀国。没有任何的君主,能接受下面的臣子权力要高过于自己,但刘禅就不一样了,他一直极为支持诸葛亮,在国家大事上,也很少会发表自己的意见。
正是因为刘禅这样的做法,使得直到如今,大家都认为他有些痴傻,完全不是一个合格的君主。但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我们可以看一下历史上的记载。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就把已经22岁刘禅叫到了身前,然后就开始教导,又或者说是训斥,说些让他亲贤臣,远小人之类的话语,完全没把自己当作臣子来看待。问题就出在这里,刘禅那时早已成年,他难道会不懂这些吗?
其实刘禅有可能早就看明白了这一切,但也从此次的经历,意识到自己与诸葛亮在实力上的巨大差距。试想一下赵高和胡亥的“指鹿为马”,所有人都把赵高的意见放在第一位,而忽视了胡亥的意见。那时的局面也是一样的,虽然诸葛亮和赵高完全是不一样的人,但他们带给君主的感受是一样的,都是绝对不能掌控的臣子。所以对于刘禅来说,必须要保持的低调,否则自己的位置就可能不保了。
事实也正是如此,刘禅十六岁就继位,但直到诸葛亮死后,他才真正掌握了大权。原因也非常简单,诸葛亮生前,一直将所有权力,牢牢把持在自己手中,而朝中没有任何人敢对他发表意见,就连君主也持一个默认状态。不过由于诸葛亮出色的个人能力,他这样的做法,并没有引起大家不满,反而赢得了大多数人的支持。所以从这就可以看出刘禅的精明之处,他身为蜀汉的君主,却隐忍了几十年,并没有发表任何不当的言论。
诸葛亮临死之前,还有着这样的一番谈话,足以证明刘禅的精明之处。那时正在积极筹措北伐的诸葛亮,由于过度操劳,身体患上疾病,刘禅得知消息后连忙前去探望。后来他说了这样的一句话:丞相如果去世了,那么我该如何安排丞相的后人?这句话从表面上看,只是君主对臣子的关心之语,但如果细细品来,就能体会到其中的威胁之意。刘禅在不经意间,狠狠的威胁了诸葛亮,让他千万不要乱来,否则你的后人会遭受报复。诸葛亮也正是明白了这一切,所以那时急忙表态,说自己在南阳还有百亩地,足够子孙享用。
诚然刘禅算不算一位杰出的君主,但历史上的那些骂名,于他而言的确有些过分,他在位期间,蜀国保持了高度稳定,即便是诸葛亮数次北伐,耗尽了蜀国国力,也并没有因此出现混乱。设想一下,如果一个真正无能的君主面临这样的局面,恐怕都不用魏国来灭,自己就亡于内乱了。所以从这个故事我们应该明白,对待历史人物要理性客观,不能只看历史上的评价,要看他具体做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