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典故,国人妇孺皆知。但很少人站在吴国的立场想问题,很少人会去想吴国为何会灭亡,吴国灭亡的教训又是什么?
越国勾践在吴国服役期间,范蠡让勾践趁着夫差害病时去探望,探望时还要尝一尝夫差的粪便,装模作用的通过味道来判断夫差的病情。
两人商议好对策后,找到吴国吃里扒外和自己有一腿的伯嚭说:“做臣子的品德之一,就是主病则臣忧。听说主公抱病在床,久久不愈,我一连几天寝食不安,想跟您一起去看望主公,以表达做臣子的忠心。”伯嚭说:“您有这番美意,我怎么敢不转达给大王呢?”
伯嚭是吴国高官,越国当初就是看上他的贪婪,许诺他只要让夫差放了吴国,伯嚭将会得到比越国灭亡更多的好处。于是伯嚭心动。虽然伯嚭是贪官,全心全意帮着越国说好话,但是,大家注意一点:他终究是吴国的官员,吴国才是他的根基,夫差才是他的主子,他即便是再坏,也不会想要越国灭了吴国。因为即使夫差死了,吴国也轮不到他当家,说不定还要被杀头。而如今在吴国,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地位尊贵的不能再尊贵了,那他为什么要去做这种无收益的风险投资?
只有看清了这一点,越国人才能把自己的位置摆正,把伯嚭的位置摆正。可千万别以为伯嚭贪财好色又是真心帮助勾践逃生,越国人就可以无需防备甚至随意拉拢他了。大家可以看我之前的文章:从文种来求伯嚭到现在,越国人对伯嚭虽是以利诱之,但无一不是建立在“越国将真心臣服吴国”的基础只上。越王求伯嚭带他去见夫差时说的这段话,很有意思,值得琢磨。
一、真心帮你的人不一定是你的朋友,你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伯嚭虽然是真心帮勾践越狱,但是越国人对他说话,字字透着对吴国的 “忠心”。让伯嚭没有怀疑他们动机的机会。如果伯嚭知道勾践一等人是想回去有朝一日灭了吴国,他一定不会再为了那点财物放掉勾践。
很多人都会犯这个错误:以利益诱惑求得敌手团队的重要人物暗中帮自己度过危难后,便会不知不觉忘了对方的身份,甚至还把他当成了朋友,在他面前毫不掩饰自己的真实心理(尤其不掩饰你野心勃勃的真实心理)。这是个要命的错误,要知道并不是每一个把利益看得重的人,都可以为了钱把自己团队置于危险之上,毕竟团队才是他价值的体现和稳定的靠山。
那么将来有一天,如果我们以低姿态和利益引导了别人帮助我们,就老老实实把求他帮我们时表现出的“谦卑”、“可怜”、“真心悔改”、“没有野心”等牌打好,因为我们终究和他是利益对立面,无论他再如何绞尽脑子帮你,也不是朋友,不能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如果勾践让伯嚭知道他的真实想法,估计连渣都不会剩了。
再给大家举个熟悉的例子。
《甄嬛传》里,甄嬛带发修行,后因家族需要想重返皇宫,全靠着皇帝身边的贴身太监苏培盛帮忙。无论苏培盛多么真心实意的帮她,也不管他有多恋自己的侍女,甄嬛半分不敢和苏培盛透露回宫的真实意图。
可能有人说那真实情况少一人知道多一份安全,当然不能对苏培盛说,这确实如此。不过甄嬛还做了一出很重要的戏:甄嬛和苏培盛在凌云峰数次见面的对话中,无一不是以“牵挂皇帝,知道自己当年错了想再度服侍赎罪”来忽悠苏培盛,观众听着就头皮发麻。
为什么她一定要这样?因为雍正才是苏培盛真正的主子,他首先忠于的人是雍正,如果让苏培盛知道甄嬛别有居心,肯定会有疑虑要不要帮他,如果知道她腹中的孩子不是皇帝的,虽说不一定举报,但一定不会帮她返宫。
甄嬛和勾践的故事有点类似,就是教会大家,帮你的人你依然需要警戒,根据对方的身份该说什么话就得说什么话,千万不要什么话都往外捞。
有人问那要如何警戒呢?我们看第二点。
二、学会从对方的身份和地位判定他是不是朋友
这一点我很多文章里都提到过,再赘述一次。
伯噽是吴国夫差的第一心腹,他在吴国的地位无人可及,他是不可能为了帮越国来灭吴国的,越国能给他的,吴国有过之无不及。他肯帮越王纯粹是因为利益驱动,以及自身的短视看不到将来的局势导致。勾践君臣也能看清这一点,所以对伯噽是非常小心的伺奉着,不敢有半句越矩之言。
如果他真正效忠的人和利益,和你有冲突,存在此消彼长或相害的情况,那么他就不是你的朋友。伯噽不是勾践的朋友,苏培盛也不是甄嬛的朋友,他们只是暂时的一种惺惺相惜或者利益纠缠。
三、不做有危害团队危险的事
伯噽心存侥幸,以为放了越国对吴国也没什么大影响,殊不知给吴国招来灭顶之灾,也给自己带来了麻烦,虽说后来勾践也愿意重新启用他,但是终究没有在吴国活的有面子有尊严,而且时时要被人暗地里戳脊梁骨,这还算最好的结局了,没死还有官当。
作为团队领头人,还是要有一些强硬的手段,古人说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残忍。这话不假,你放过敌手就是给自己埋炸弹。这一点雍正做的最狠,也正是因为这样,才稳住了他的地位,否则那几个兄弟联合起来,不知道要闹出多少幺蛾子。
古人云:读史明智。这里所有的文章,都是对历史故事进行深度解析,我们的目的有二:
读懂历史,学会从真实的历史事件中悟出人生智慧,提高我们的做事格局;
了解各种历史事件,打造我们博古通今的高端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