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说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就是说,忧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却足以使人败亡。齐桓公,姜姓,名小白。最初心怀雄才伟略,选贤任能,加强武备,发展生产。并号召“尊王攘夷”,多次会盟诸侯,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成就霸业后的齐桓公“近小人、远贤臣”,并且恣意放纵七情六欲,结果在声色犬马中一命呜呼,只可叹一代霸主,最后竟落得死时无人为之收尸的下场。
齐桓公是把齐国霸业推向顶峰的主角人物。他曾毫不隐晦地向管仲说:“寡人不幸而好田,又好色,得毋害于霸乎?”作为一国之君,爱好打猎虽然可能会因此荒于政事,但还不是太要紧的事。而好色,却是成就伟业的大忌。但既然他自己承认好色得不幸,也难得一份坦诚了。
齐桓公夺得王位,将政事交付管仲后,便放心过自己的风花雪月、猎鹿逐马的逍遥生活了。他先后有九个正式夫人,其余偶尔获幸的婢妾就无以计数了,每次出征,总要随带姬嫔以供娱乐。好猎好色,也就罢了,毕竟不是所有的红颜都是祸水。其实,齐桓公不仅好色,他还好吃,人性的七情六欲在他身上展现的淋漓尽致。
他听说自己的厨房里有一个名叫雍巫的人精于烹调,便开玩笑说:“寡人尝鸟兽虫鱼之味几遍矣,所不知者,人肉味何如耳?”雍巫听后,没有说话就退下了。等到开饭的时候,雍巫献上了一盘蒸肉,嫩如乳羊,甘美无比,桓公吃完后很是诧异。询问后才知道雍巫杀了自己三岁的儿子,让桓公尝人肉之味。
晚年的齐桓公欲望不减当年,他自谓功高无比,广建宫室,务求壮丽,一切乘舆服饰攀比周王,以追求舒适快乐。他生活上这类骄奢淫逸的习气,一直对他的事业构成潜在危害,只是由于他用人方式的成功和管仲治政上的雄才,才侥幸避免了这一危害的显现。管仲临终前,不放心齐桓公,把辅佐这个任性国君的任务交给了宁戚、隰朋,并明确告诫桓公,日后不可亲近雍巫等人,认为这些人虽然能给人带来快乐,但潜伏着极大的祸害,“譬之于水,臣为之提防焉,勿令泛滥。今提防去矣,将有横流之患,君必远之。”
管仲死后,齐桓公遵照管仲的遗言,赶走了雍巫 等人。但被专门迎合人心的小人们宠惯了的桓公此时却寂寞难耐,总觉得身边的侍者不够贴心,以至于吃饭睡觉都毫无精神,就不用说处理政事了。于是他拒绝听从宁戚、隰朋等人的意见,召回雍巫等人加以任用,而他的悲剧至此也就上演了。宁戚,隰朋相续去世后,情况就立即发生了变化,曾经献过人肉的雍巫、为齐桓公自残其身的坚刁等人欺负桓公老迈,把政专权,肆无忌惮。桓公几个同父异母的儿子更是各恃母宠,谋权夺位,在雍、坚一群奸佞之人的搅动下,终于导致了齐国的大乱。
桓公生病后,雍巫不想给他医治,假传桓公之命,不许任何人入宫相见。桓公独卧病床,饮食俱无,后来知道是雍巫等人作乱,悔恨而死。因几个儿子率兵争位,桓公的尸体死后六十七天方才收殓入棺,其时皮肉皆腐,蛆虫已经钻到骨头里了。桓公死后,齐国四十年的巍巍霸业一去不复返。
齐桓公活得太恣意了,恣意得近乎放纵,不管是嬉戏游乐,还是儿女情长,甚至把自己的食欲都发挥的淋漓尽致。结果,管仲、鲍叔牙一死,奸佞小人抓住他的弱点,都一哄而上,这位昔日威风凛凛、声色犬马的霸君便招架不住了,以至于死后竟没人收尸,辛辛苦苦创立的霸业也就随着他的一命呜呼而灰飞烟灭了。
如何养志以蓄威?主张养志在心专,心专在节欲。节欲养志,使精神专注,威势猛烈。人的欲望是无穷的,欲望滋长的时候,无所克制,到最后赔进的不只是事业,甚至可能是生命。齐桓公的大度和坦诚使他招来了管仲、鲍叔牙等人才,最终成就了霸业。可惜的是,他的大度和坦诚也毫无顾忌地用在了自己的欲望中,以至于无所扼制,竞令自己也为此命丧黄泉,尚若人死有知,不知道桓公九泉之下该如何向管仲交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