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的原因有很多的为何说是藩镇制度的必然结果

2022-08-07 19:21 历史百科 2179阅读 投稿:知识库
最佳答案  安禄山反叛的时期正是大唐最强盛的时期,随着反叛的结束,大唐的黄金时代也结束了。但是很多人会想,以玄宗的英明和大唐将士的勇武,怎么能让叛军势如破竹一般,一直从河北打到西

  安禄山反叛的时期正是大唐最强盛的时期,随着反叛的结束,大唐的黄金时代也结束了。但是很多人会想,以玄宗的英明和大唐将士的勇武,怎么能让叛军势如破竹一般,一直从河北打到西安,占领了中国的整个北方呢!下面知识库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从制度上面来分析。当时唐朝为了控制周围的众多少数民族,在边境地区设置了很多藩镇,藩镇的统治者节都的权力是很大的!为了对抗和安抚强悍的少数民族,需要调动各个方面的力量,因此地方的行政,司法,税收和军事权力,基本上都掌握在节都使手中。也就是说,基本上是一个独立的诸侯国!

image.png

  利处:在于这套方法非常有效,藩镇在存在的百年内通常能够有效的对付边疆民族的入侵!

  缺点:在于藩镇节都使权力太大,中央很难有效的制约他们。而且权力生腐败和野心,虽然节都使都是起先所谓的绝对忠臣,但是政治斗争中,并无忠臣一说。再忠得人,也会很快变为维护自己利益之徒!一旦节都使认为自己有能力和中央对抗,结果往往都是反叛一条路!制度其实是安史之乱的根本所在!

  第二:从军事力量上来分析:当时安禄山的兵力很强,基本是大唐的全部精锐。安禄山手下的少数民族和唐朝精锐士兵多达十五万之众,都是强悍善战之徒。对比起来,唐朝在北方的部队与其交战的部队,要比叛军差了几个档次。唐军高仙芝的十一万部队,都是临时的募集兵,只受过简单的军事训练。封常清的六万人大部分也是临时抓来的壮丁,还不如高仙之的部队!精锐部队大多在南方,北方现有唐军的战斗力太差!

  第三:从双方准备上来说。安禄山其实一直都在等待时机,从他上任以来,始终都在准备。他依靠玄宗的信任,以抗敌为名积蓄大量粮草,兵器,战马!收契丹等少数民族健儿为义子,人数多达八千!大量招收武将谋士,成立自己的一套军政朝廷!同时加大贿赂和收买朝廷和地方官员。

  加上他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三镇,权力和地盘都很大。多年的战争演练使得,叛军在初期,“所过州县,望风瓦解,守令或开门出迎,或弃城窜匿,或为所擒戮,无敢拒之者”。

image.png

  另外一方面则是玄宗沉迷酒色,李林甫专权扼杀了敢于直言的通道。玄宗的晚年生活基本是在一片歌功颂德和太平盛世中度过。其实当时的安禄山手握三镇重兵,即使没有任何反叛的可能。也应该将其兵权分散,作为明君的玄宗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但是他实在太安于享乐和太平,根本不去考虑!皇帝如此,下面能怎么样。

  第四:具体战略失误。早期的叛军虽然渡过黄河,接连攻陷陈留等重镇,又在洛阳击败了唐朝名将高丽人高仙之和安西节度使封常清的十几万联军部队。但是后面平原太守颜真卿和常山太守颜杲卿举兵,威胁叛军的后方,加上安禄山自己已经在准备在洛阳称帝,暂缓进攻。当时就应该按照高仙之的想法,固守潼关整训部队再和郭子仪和南方唐军集兵。再集中力量,一举击溃叛军!

  但是玄宗竟然不能理解高仙之的战略,反而认为其不战而退后数百里,影响唐军士气,不怕阵前换帅的大忌,将其杀了!接着强令哥舒翰出兵洛阳,结果中了埋伏,全军覆没!直接造成西安无兵可守,被迫逃亡西蜀的完全失败的结局!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很多的。根本上说,还是藩镇制度的必然结果。这样来看宋代的杯酒释兵权,还是有着很大的正面意义的!

声明: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