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国之重器更是数不胜数,在数多的国宝中怎么才能称为“镇国之宝”呢?能称为国宝的那必然是个个绝世孤品,价值自然是无法估量的。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跟着民族文化一起来了解下九大镇国之宝之平复帖。
《平复帖》是晋代文学家、书法家陆机创作的草隶书法作品,牙色麻纸本墨迹,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平复帖》共九行、八十四字,是陆机写给一个身体多病、难以痊愈的友人的一个信札,因其中有“恐难平复”字样,故名。它是作者用秃笔写于麻纸之上,其笔意婉转,风格平淡质朴。
《平复帖》的书写年代距今已有1700余年,是现存年代最早并真实可信的西晋名家法帖,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对研究文字和书法变迁方面皆有参考价值。
《平复帖》诞生于西晋,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转型时期,无论是哲学、宗教,还是文艺,社会的大变革也影响着书法的“自觉”。所以《平复帖》诞生正是社会变革中文艺自觉意识的产物。 而且《平复帖》的另外一层历史背景就是帖中所说的“寇乱之际”。陆机由吴入洛后,从晋惠帝元康元年起,开始了长达十六年之久的“八王之乱”,《平复帖》所处的历史背景不仅是在文化领域的变革时期,也是朝代更迭、政治混乱、兵祸连年的战争时代。
章草源于解散隶体,赴速急就,所以具有隶书的特征,即有明显的波磔。到了汉末,这种字形被一些书家创造性地发挥。如卫瓘的草稿之作,大多字势都取纵势,陆机《平复帖》受其影响,在字态上明显取法了这种倾向。
《平复帖》其结体瘦长,书写简便、率性,逸笔草草,没有循规蹈矩。撇捺无波挑,平添了几分险崛之意。许多字的末笔的收束也是向下牵引,把章草横展的笔势变为纵引,字态也因势而变。如:“子杨”两字,“子”字“竖钩”笔画,省略“钩”后“竖”似“撇”画一样向左下撇出;“杨”字“竖”画向下拉长,字内两撇变短,变化为直接向下的线条。这些都是为强化纵向发展的字势而进行的处理。
《平复帖》字字翩翩自恣,活泼可爱,在字法上主要表现在字势的多变与字构件的错落组合。整帖字势以正为主,间以左右舞动的欹势,颇有奇趣。如:“失前”两字,“失”向左倾斜,“前”字向右倾斜,一左一右,动态十足。字的构件位置的变化突出表现在左右结构两部分位置的移动和势的调整。如:“仪”字,左部“单立人”上移并倾斜,和右部构件的倾斜形成上合下开之势。“观”字本身为左右结构,左部构件上移至右部件左上部,进而呈现向左的斜势,使整个字看起来更像上下结构。
《平复帖》书写率性、简捷,致使其字的笔画更加简省,但也增添了字的辨识难度。“平”字中左右两点,省写为一横画。“前”字更加简约,似草书“甚”字。《平复帖》也注意字内的虚实关系,表现在字内的留白处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