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隆中对是刘备可以复兴汉朝为何最后却是失败的

2022-07-10 00:19 历史百科 7824阅读 投稿:知识库
最佳答案  三国当中,最为出名的政论文章,大约要属诸葛亮的《隆中对》了。当时屡败屡战的刘备听到别人说诸葛亮是一个有真本事的人,于是他不惜三顾茅庐,找到诸葛亮,请教二十多岁的诸葛亮

  三国当中,最为出名的政论文章,大约要属诸葛亮的《隆中对》了。当时屡败屡战的刘备听到别人说诸葛亮是一个有真本事的人,于是他不惜三顾茅庐,找到诸葛亮,请教二十多岁的诸葛亮天下大事。而诸葛亮果然不负众望,一出面就给了刘备一场《隆中对》,使得刘备彻底信服了他的能力。下面知识库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可以说,不论是在历史还是在《三国演义》当中,《隆中对》都是奠定诸葛亮地位的一篇重要政论。但是,事实上却是,诸葛亮最厉害的《隆中对》,最后其实是失败了的。为什么说《隆中对》最后其实是失败了的呢?因为诸葛亮隆中对最后的设想是刘备可以复兴汉朝,打败曹魏集团的: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但是历史的事实是,最后刘备非但没有“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反而最终走向了灭亡,刘禅也在诸葛亮的辅导之下最终成为了“乐不思蜀”的昏君。实际上,隆中对不仅仅在这个最终结果的策划上出了大问题,在其他很多重要的规划上都出了问题。比如诸葛亮当时把当时的各大有可能夺取天下的势力分析了一下,他谈到了曹操:

image.png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他认为曹操已经成了气候,挟天子以令诸侯,又势力庞大,不是刘备可以与之争锋的。这些其实刘备都能看出来,当时的很多人都能看出来,曹操打败了官渡之战,基本统一了北方,别人还怎么跟他争呢?但是他看到了曹操的优点,却没有看到曹操集团内部的重大问题——唯才是举制度的问题。他评价孙权: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这一点还算是诸葛亮比较有高度的见解了,因为当时孙权苟在江东发展,还不如曹操那般显眼。他同时还分析了一些其他的势力没办法做大事的原因。但是在这个势力分析当中,他作为名义上三国第一谋士,没有看到一个最为庞大的集团——司马家族。作为终结三国的大boss,诸葛亮在隆中对居然提都没提。

image.png

  而且,司马家族应该是诸葛亮能够感受到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刘备之所以三顾茅庐诸葛亮,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水镜先生司马徽的介绍,所以诸葛亮当然知道在荆州有司马家族的势力,在曹魏也有司马家族的势力。而且,他自己的家族就是一个跟司马家族一样横跨数个集团的超级大家族——他居然没有看出来司马家族的野心。

  他是没有看出来,还是看出来了不愿意说出来呢?这一点儿他都没有表现出来。同时他也没有发现曹操唯才是举战略的问题所在——最终对曹操不忠诚的 人也可以进入曹操的统治集团,从而达到取代曹操的目的。这个问题很难分析出来吗?不难,因为历史上已经有人分析过了:

  “昔太公望、周公旦受封而相见,太公问周公曰:“何以治鲁?”周公曰:“尊尊亲亲“。太公曰:“鲁从此弱矣。“周公问太公曰:‘“何以治齐?”太公曰:“举贤而尚功”。周公曰:“后世必有劫杀之君。”——《淮南子齐俗训》”

  实际上姜太公对齐国制定的战略就是唯才是举,只不过他说的是“举贤而尚功”,当时周公旦就指出姜太公的这个战略必定会导致齐国后来被别人篡夺。当时周朝的天下刚刚稳定,人们还有礼义廉耻,周公旦尚且都能想到这个问题;而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人们寡廉鲜耻,熟读史书的诸葛亮为什么没有想到这个问题呢?

  这要么是诸葛亮本身就存在战略上的近视,要么就是他故意欺骗刘备。其实不仅如此,《隆中对》从战略制定开始就是一个准备好了失败的战略计划。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诸葛亮在制定的时候做好了联孙抗曹的战略,却没有制定统一天下的战略。他对于自己战略的最终极看法是这样认为的: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image.png

  也就是说,他的计划能够打败曹操依靠的是“天下有变”,而且他只制定了打败曹操的计划,却没有制定打败曹操之后如何打败孙权势力并进一步统一天下的战略,他更没有制定统一天下之后的统筹规划,他的计划到了这里就嘎然而止了。从这个角度来看,诸葛亮的《隆中对》要么是徒有虚名,要么是别有用心。

声明: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