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晚唐历史中,唐宪宗绝对可以算得上是一代雄主。这是因为,自“安史之乱”结束后,藩镇割据的局面第一次得到了有效的缓解,并且唐王朝也在唐宪宗元和年间也一度呈现出了中兴的局面。以至于,历代史学家对唐宪宗也都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其中尤以《新唐书》对唐宪宗的描述最为深刻,《新唐书》中记载唐宪宗“刚明果断”、“能用忠谋,不惑群议”等等。而后来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衰败中的唐朝最终选择了唐宪宗来作为那个力挽狂澜的人。下面知识库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唐宪宗所以成为了力挽狂澜的那个人,在于唐宪宗在位期间发动的削藩之战。实际上唐宪宗在位时期,藩镇势力的危害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以至于武力弹压藩镇成为了首要的选择。而唐宪宗也不负众望,其在位时期藩镇皆平,从而缔造了中晚唐历史上第一个治世“元和中兴”。
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便能发现,元和年间对淮西藩镇的平定,对于唐王朝的复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为,在唐宪宗平定淮西后,曾经近乎如铁板一块的“河朔三镇”选择归附唐王朝,这是中晚唐历史的第一次一统局面也是唯一的一次。
但是,“元和中兴”并非是百分百完美的,这次治世同样有很大的缺憾,这个缺憾就是,唐宪宗在平定淮西藩镇后,却没有趁势将对唐王朝威胁最大的“河朔三镇”连根拔起。以至于,在唐宪宗死后不久,三镇便相继发生军乱,刚刚统一的唐王朝又一次地陷入了同藩镇势力进行拉锯战的尴尬境地。那么,唐宪宗平定淮西后,“河朔三镇”的割据势力为何没有被连根拔起?
首先,我们能够了解的是,唐宪宗时期对淮西平叛的胜利,确实可以称得上是中晚唐时期的一次重大胜利。以至于,李愬雪夜入蔡州的事迹,成为了千古传颂的历史片段。但是,唐宪宗的削藩之战在进行到了平定淮西之后,唐王朝的力量却也已经到了一个极限。虽然当时河北地区的藩镇势力摄于唐王朝的态势,最终选择归附唐王朝。但是,唐朝此时的力量已经完全不足以触及“河朔三镇”内部的牙兵集团,因为这意味着要在发动一场胜负未知的削藩之战。
并且,当时河朔的藩镇虽然选择归附了唐王朝,多半是迫不得已。除了当时魏博的田弘正外,其余卢龙、成德两镇则完全是迫于形势。如果这个时候选择触及藩镇势力的牙兵集团的话,无疑会招致更为强烈的反弹。虽然,三镇归附后不久宪宗便离世,但宪宗却并没有尝试触及牙兵集团。而后来的河朔复叛,便是触及三镇牙兵集团的一个结果。
当然,除了实力的原因外,唐宪宗没能将“河朔三镇”连根拔起,还同三镇归附后不久,唐宪宗的离世有很大的关系。整理下时间线我们能够发现,唐宪宗元和十三年平定的淮西藩镇,但到了元和十五年唐宪宗便撒手人寰。如果要在两年的时间里,彻底地将“河朔三镇”连根拔起,显然有一些不切实际。因为,不同于其他地区的藩镇,“河朔三镇”割据时间较长,其中的各方势力也是盘根错节。
历史上的唐宪宗在位时期,可以说是最有可能彻底复唐朝国势的一个历史时期。而且,唐宪宗时期也是最有可能将“河朔三镇”连根拔起的时期。只不过让人感到遗憾的是,平定淮西后虚弱的唐王朝,已经完全没有力量去动摇河朔藩镇。并且,唐宪宗在平定藩镇后的离世,更是使得唐朝平定“河朔三镇”成为了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