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悠长的明朝是怎么灭亡的?亡于“天数”,亡于“三李”!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大明王朝是中国封建史上最后一个汉族王朝,是一个始终具有战斗血性的强大王朝,是一个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王朝。自1368年在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定都,到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再到1644年崇祯帝朱由检自杀灭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历经276年,历史悠长的明朝怎么就灭亡了呢?
许多学者都研究过这个问题,有人提出明朝亡于万历的懒政,有人认为是李自成起义,还有人认为是明朝末年气候上的小冰河期造成的。总之,那一段时期很乱,外战内乱很多,详加分析,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是天灾,明朝末期出现了极端寒冷的小冰河期。南方的福建、广东等地冬季连降暴雪,夏季干旱与洪涝灾害多发,陕西、山西等北方地区连续多年干旱。研究表明这与13世纪的火山爆发有关,扰乱了世界的气候,小冰河期从13世纪后期一直延续到17世纪末。
小冰河期使得粮食农耕区的粮食大量减产,北方牧草减产,使得人类的生存环境恶化。北方的游牧民族,如蒙古、女真族,为了生存不得不向南侵略,以获取粮食和保暖的衣物、必要的生活用品;而农耕民族饱受着天灾的折磨,也开始内乱。
其次,是明朝内政的失调。明朝中后期的统治思想依然是“天朝上国”的皇权专制,以程朱理学的儒教思想为主,表现为自大与封闭。
明朝万历年间,虽然有张居正改革,但还是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的剥削。儒家文人官僚集团膨胀,土地越来越集中到大地主手中,阶级矛盾越来越尖锐。王朝后期没有初期的轻徭薄赋,官僚地主阶级虽然有少数有识之士,但不能逆转剥削严重的社会趋势。农民在天灾与地主面前,为了生存被迫起义。高迎祥、李自成等众多的起义军接纳了大量了流民与兵痞,抗衡明政府与政府军。
在资本主义萌芽兴起时,政府依然是封建官僚的一套作为,不是大力扶持,而是大肆搜刮。不仅如此,在海外贸易发展时,对工商业主与走私贩以海盗论处,“抗倭战争”在打击倭寇的同时,也打击了国内的工商业发展。
第三,是明朝外政的失误。明朝的汪直海盗集团足可以抗拒东瀛,连横沿海地区。为了争取朝廷解除海禁,汪直被俘却被杀,导致“抗倭战争”延长了几年。海禁政策还打击了海外贸易的崛起发展。
在北方戚继光固守长城的同时,李成梁在辽东吊打蒙古。李成梁一代名将、两世功勋,却交好建州女真,使得努尔哈赤由此崛起。朝廷忽视了对边将的节制,在民族问题上出现了短板。李成梁本可以对蒙古、女真一起打,但辽东实质上成了他的封地,他采用了一边拉一边打的作战策略,好处是压制了蒙古的再次崛起,遗害是为满清的兴起预留了根据地。
第四,是崇祯帝治乱,越治越乱。1626年的“天启大爆炸”就震动了北京城。继位的崇祯帝心有余而能力不足,目光短浅,识人用人水平差,没有战略宏图。虽然扳倒了阉党,却还是有党争。内外两线作战,对外是努尔哈赤、皇太极的女真、满族政权,对内是几支农民军。如果能集中兵力,分清主次,是有挽回败局的可能的。如果崇祯能专用孙承宗,不杀袁崇焕,在辽东不至于一败涂地。如果崇祯能割让地主利益给农民,也不至于“星火燎原”。可惜历史没有如果,悲剧注定发生在崇祯帝身上。1644年四月,李自成的农民军攻灭大明。
据说朱元璋在世时曾请一道士预测大明的“天数”,得一“起于东南,亡于西北”的谶语。朱元璋及朱棣认为是蒙古会反攻中原,便对蒙古大举用兵。却没想到农民起义兴起于西北,再加上东北建州女真的双重打击。最后南明永历帝朱由榔被吴三桂在昆明缢死,战将李定国去世,标志着明朝的势力在中国彻底终结。
明朝亡于“三李”之说,是从历史人物上做的总结,李成梁、李自成、李定国三个历史人物在明朝末年影响巨大,决定了明末历史的走向。
明朝的灭亡,不只是亡国亡朝代,还有“亡天下”的意味。汉族的正统终结,少数民族获取及统治中原,带来了文化的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