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道,是借路的意思。伐,是攻占的意思。虢,是春秋时的一个小国。其意在于先利用甲做跳板,去消灭乙,达到目的后,回过头来连甲一起消灭,或者借口向对方借道为名,行消灭对方之实。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假道伐虢的故事是怎样的,希望大家喜欢!
假道伐虢的故事
春秋时期,晋国想吞并邻近的两个小国:虞和虢,这两个国家犹如唇齿相依,相互帮衬,晋如袭虞,虢会出兵救援;晋若攻虢,虞也会出兵相助。晋献公因此极为焦灼。
大臣荀息向晋献公献上一计,他说,要想攻占这两个国家,必须要离间他们,使他们互不支持。虞国的国君贪得无厌,我们正可以投其所好。他建议晋献公拿出心爱的两件宝物,屈产良马和垂棘之壁,送给虞公。晋献公对这两件宝物极为稀罕,故而极为不舍,荀息说:大王放心,只不过让他暂时保管罢了,等灭了虞国,必定原物归还。因此献公依计而行。虞公得到良马美璧,甚为欣喜,殊不知亡国之灾正悄然来临。
晋国故意在晋、虢边境制造事端,找到了伐虢的借口。晋国要求虞国借道让晋国伐虢,虞公得了晋国的好处,只得答应。虞国大臣宫之奇再三劝说虞公,这件事办不得的。虞虢两国,唇齿相依,虢国一亡,唇亡齿寒,晋国是不会放过虞国的。虞公却说,良禽选择茂盛的草木而栖息,我为何放着强大的晋国不去结交,反而要担忧小小虢国的兴亡呢?
晋大军通过虞国道路,攻打虢国,很快就取得了胜利。班师回国时,把劫夺的财产分了许多送给虞公。虞公更是大喜过望。晋军大将里克,这时装病,称不能带兵回国,暂时把部队驻扎在虞国京城附近。虞公毫不怀疑。几天之后,晋献公亲率大军前去,虞公出城相迎。献公约虞公前去打猎。不一会儿,只见京城中起火。虞公赶到城外时,京城已被晋军里应外合强占了。晋国轻而易举地灭了虞国。
假道伐虢是什么意思
假道,是借路的意思。伐,是攻占的意思。虢,是春秋时的一个小国。用于军事上,其意在于先利用甲做跳板,去消灭乙,达到目的后,回过头来连甲一起消灭,或者借口向对方借道为名,行消灭对方之实。
该典故来源于晋国借道虞国,灭亡虢国,继而调转Q头将虞国也尽收囊中,如此战略被收录至《三十六计》中,成为第二十四计。其中所包含的理念是处在敌我两大国中间的小国,当受到敌方武力胁迫时,某方常以出兵援助的姿态,把力量渗透进去。当然,对处在夹缝中的小国,只用甜言蜜语是不会取得它的信任的,一方往往以“保护”为名,迅速进军,控制其局势,使其丧失自主权。再乘机突然袭击,就可轻而易举地取得胜利。
在中国军事历史上,假道伐虢的事例还有很多,比如借道伐蜀:战国时期,秦惠王垂涎蜀国富饶,欲派兵攻打,但秦将对蜀地道路不甚了解,张仪出谋制作五头石牛,将黄金镶在牛尾下,由其子张若护送给苴国,苴侯高兴的承诺愿助秦国借道伐蜀,张若又到苴蜀边界向人们大肆宣传说。当时年轻气盛的蜀王决定伐苴另立新苴侯,他令五组劳工限期开凿蜀国至苴国的道路,以便快速出兵打击越来越不听话的苴国,待到蜀道竣工完成后,苴侯急忙请张若回秦国求秦王出兵援救。蜀王杜芦也派使者与秦结盟,目的是不希望秦干涉苴政。但狡诈的秦惠王嬴驷收了二国的礼物后,便派张仪、张若、司马错率队攻打蜀国。苴侯为表诚意大开城门,秦兵蜂拥而入走石牛道,蜀、苴二国同年灭亡。苴侯或许不记得春秋时期“假道伐虢“的故事了。
假道伐虢和反客为主的区别
假道伐虢与反客为主同为《三十六计》中的军事策略,但其内涵却大相径庭。假道伐虢讲述的战国时期的军事故事,反客为主的故事背景则在东汉末年。
东汉末年,袁绍积蓄实力,意欲统一北方。可眼前军队的粮草问题束缚了他的手脚。当时袁绍的盟友韩馥坐镇有“天下粮仓”的冀州,常常接济袁绍。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利益,袁绍百便向韩馥的粮仓伸出黑手。袁绍利用公孙瓒对冀州垂涎颇久,故而挑唆其攻打冀州。另一方面,袁绍暗中通告韩馥说公孙瓒有意攻城,自己愿助其一臂之力,遂让韩馥将其人马放入蓟州城内。袁绍入城后,暗地里把自己的亲信一个个安插在冀州的重要位子上,这样一来,韩馥便被架空了。韩馥见大势已去,为防遇害,只好一个人逃走了。“反客为主”意思是客人反过来成为主人,比喻变被动为主动。袁绍就是用这个办法夺取了冀州。
而假道伐虢则是指先利用甲做跳板,去消灭乙,达到目的后,回过头来连甲一起消灭,或者借口向对方借道为名,行消灭对方之实。该典故来源于晋国借道虞国,灭亡虢国,继而调转Q头将虞国也尽收囊中,如此战略被收录至《三十六计》中,成为第二十四计。其中所包含的理念是处在敌我两大国中间的小国,当受到敌方武力胁迫时,某方常以出兵援助的姿态,把力量渗透进去。当然,对处在夹缝中的小国,只用甜言蜜语是不会取得它的信任的,一方往往以“保护”为名,迅速进军,控制其局势,使其丧失自主权。再乘机突然袭击,就可轻而易举地取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