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时期,蜀国灭亡之后,吴国也就岌岌可危了,吴国国君本身自孙权之后,也都是一些不怎么样的,而蜀国被灭掉,魏国的敌人也就只剩下了吴国,天下统一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而在晋灭吴的过程中,杜预是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了,可以说杜预是终结了三国时代的人之一,灭掉吴国的战争他有很大的功劳。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不仅入了文庙还入了武庙的人,居然连骑马都不会,这究竟是为什么?他的成就又是如何达成的呢?今天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杜预的出身
提起三国,不得不提起“三国终结者”——西晋名将杜预。
杜预出身名门望族。祖父杜畿,是魏尚书仆射;父亲杜恕,是幽州刺史。妥妥的官二代,根正苗红。
要知道,在实行察举制的魏晋时代,当官拜将全由世家大族垄断。至于寒门子弟,呵呵,哪儿凉快哪儿呆着去吧,哪怕你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想好事门儿都没有。
杜预的上位,当然离不开家族势力。要不是由于他爹杜恕当时站错了队,和晋宣帝司马懿闹别扭,杜预早就会当上大官了。
况且,杜预可不是一个只知享乐的纨绔子弟,而是超级学霸,从小博览群书,对经济、政治、历法、法律、数学、史学和工程等学科都有研究。《晋书》记载:“预博学多通,明于兴废之道。“当时的人曾给他起个“杜武库”的绰号,称赞他博学,是个通才,就像武器库一样,”无所不有也“。
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仅过了十几年,”绊脚石“司马懿、司马师去极乐世界报到后,晋文帝司马昭当上了皇帝,杜预的春天果然来了。
2、杜预的发展
杜预不但迎娶了司马昭的妹妹高陆公主,成了司马昭的妹夫、晋武帝司马炎的姑父,而且又当上了尚书郎,继承了祖父丰乐亭侯的爵位。
由于家世显赫,加上才华横溢,虽然不会骑马,射箭也不咋滴,但还是成为了晋 文帝的座上宾,经常被司马昭叫到宫里,拉呱聊天后,便委以重任。《晋书》记载:”预身不跨马,射不穿札,而每任大事,辄居将率之列。“
不会骑马不善射箭,从这一点上看,杜预确实也不太符合人们对名将的印象。
这不,杜预第一次从军就差点丢了性命。当时,41岁的杜预被派往奉命伐蜀的钟会军中担任镇西长史,蜀汉灭亡后,钟会造反,杜预的很多同僚都被乱军杀死,“唯预以智获免,增邑千一百五十户”。
杜预的第二次从军经历也不顺当。当时胡虏侵扰陇右一带,皇帝任命杜预为安西军司,后又加封秦州刺史、领东羌校尉、轻骑将军等职衔。但是顶头上司石鉴和他宿怨很深,多次找茬,甚至想借刀杀人,逼着杜预孤军深入去送死,杜预强硬地拒绝。于是,这个上司将杜预逮捕,送交给廷尉治罪,幸好杜预是司马昭的小舅子,正儿八经的皇亲国戚,符合”八议“条件,才逃过这一劫。
看起来杜预似乎并不是当将军的料。如果不是名将羊祜的临终推荐,估计杜预自此就会与军旅永远拜拜了。
3、杜预为何会成为三国终结者
晋武帝司马炎年轻气盛,一心想灭掉东吴,统一华夏。羊祜是其伐吴战略的坚定支持者,但因年老患病未能如愿,临终时便向司马炎推荐了杜预。于是,司马炎拜杜预为征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晋书》记载:”祜病,举预自代,因以本官假节行平东将军,领征南军司。及祜卒,拜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
杜预到任后,首战告捷,智取东吴西部重镇西陵,东吴门户随即洞开。用史书上的话讲就是,”缮甲兵,耀威武,乃简精锐,袭吴西陵督张政,大破之“。
灭吴的大门成功打开后,杜预连续三次上书请战,详细分析战局,认为灭吴战争稳操胜券,帮助司马炎最终下定全面伐吴决心。
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正月,杜预率军正式全面伐吴。指挥三军,连克城邑,直逼秣陵,所过城邑,无不束手投降。”吴之州郡都望风归顺,奉送印绶“。对此,杜预曾形象地说,“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无复著手处也。”这就是成语“势如破竹”的由来。
五月,杜预麾下大将王濬兵临石头城下,东吴皇帝孙皓自缚其手出城投降,东吴宣告灭亡,三国历史终结。
杜预,由此被后人称作”三国终结者“。
然而,战功赫赫的杜预,班师回朝后,即以不懂军事为由,向晋武帝请求卸甲,辞去大将军之职。《晋书》记载:”预既还镇,累陈家世吏职,武非其功,请退。“当然了,司马炎也不是傻瓜,”不许“,不同意杜预辞职。
于是,杜预立下大功之后,闲暇无事,即专心钻研经籍,著《春秋左氏经传集解》。
《晋书》还记录了一段逸事:当时大臣王济懂得相马,又很爱马,而另一大臣和峤喜欢聚敛财物,杜预常称“王济有马癖,和峤有钱癖”。晋武帝听到后问杜预:“卿有何癖?”杜预回答说:“臣有《左传》癖。”
杜预,果然是个历史通,懂得进退。
中国历史上,同时被抬进文庙、武庙供奉的,杜预是第一人。第二个是诸葛亮,在明代才被供奉到文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