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陵之变,可以说是三国走向终结的一个开端,曹魏政权由此掌控在了司马家手中,曹家成为傀儡,而高平陵之变的主导人司马懿,也是因此成为了后世人所说的老奸巨猾的人物,但当然也有人有不同的看法,司马懿的前半生的忠诚,并不是装出来的,因为他真的是一个忠臣,毕竟在曹丕、曹叡活着的时候,他又怎么知道自己居然能活的比他们更长,又何来隐忍一说呢?但这样一个做了几十年忠臣的人,为何最终还是选择了造反呢?下面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1、记得恩情
曹丕活着的时候,对于司马懿来说,是名伯乐,这也是司马懿没有在自己掌握是实权的时候选择造反,主要的原因,毕竟司马懿与曹丕之间,是有恩情关系的。是这个人让司马懿改变了想法,不再逃避政治,只满足于在乱世里面保全自己的家人,其他的都不管的状态。在当时,曹操早就知道了司马懿的名声,一直在派人找他来为自己做事。
内心不愿意的司马懿,为了拒绝曹操,竟然用马车将自己的腿压断了。这让曹操打消了重用他的念头。不过,好景不长,司马懿的小伎俩就被曹操看破了。感觉被耍的曹操,气的让司马懿去养马了。司马懿的内心在经历过这件事以后也发生了变化,他想要后人称赞,但是还不想给曹操做事。
当时一旦去马场养马,可能就再也无翻身之望。正当他踌躇之时,曹丕找到了他。可这颗明珠终于是让人给发现了,这个人就是曹丕。他非常的看重司马懿,而司马懿最终也是助他登上皇位。曹丕到去世之时仍然非常信任司马懿,把辅佐下一代君主曹叡的重任托付给了司马懿,司马懿也向曹丕承诺尽心辅佐曹叡。对司马懿来说,成就一番事业,才是他内心真实的想法。他是不屑平凡生活的。
2、没有退路
司马懿会举起反旗,也和当时的形势有关。曹丕赏识他,重用他,儿子却猜疑他,提防他。尤其是还有一个曹爽,更是和司马懿矛盾重重。事情的起因是曹叡在临死的时候把皇位让给了曹芳,同时他让曹爽和司马懿对曹芳进行辅佐。虽然同为辅政大臣,但是在职位上,曹爽的位置比司马懿稍稍高了一些。司马懿并没有提出异议。
起初,这两人关系还不错,一起帮助幼帝治理朝政,魏国的发展也还是蒸蒸日上的。然而,历史上总是有小人,曹爽的谋士也是一个,他在曹爽耳边说着司马懿的坏话,最终使得二人反目,司马懿也被曹爽架空了。司马懿感念曹丕恩德,被欺压至此,为了大局,仍然没有反击。缺乏军事谋略的曹爽,想要攻打蜀国,司马懿连连上书,陈述利弊,但曹爽没有听劝,魏国大军溃败而回。打仗虽然不行,但是曹爽的政治却玩得很六。曹爽在刚接受托孤的时候,大概十几年前,就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推行新的措施。
另一方面,通过明升暗降,假意托孤一点点的将司马懿的权力架空。曹爽丁点的机会也没有给司马懿,即便是司马懿告老退休之时。这使得司马懿无奈,虽然不想造反,但是曹爽逼迫自己造反。于是司马懿开始等待着机会。司马懿开始装病,并且给外界传达出自己将要病入膏肓的感觉,让曹爽放松警惕。背地里司马懿开始叫人联系族人,准备合适的时机,发动政变。
这件奏文经过皇太后的准许后,迅速将奏文送到高平陵。而这个时候的曹爽正在跟小皇帝打猎,不亦乐乎,奏文呈上来时吃了一惊。司马懿加盖给曹爽的罪名,正是曹爽欲除掉司马懿的谋反罪,偷鸡不成蚀把米。曹爽的势力被迅速铲除,魏国大权落入司马家族里。
3、无奈之举
其实司马懿是不想造反的,他想留一个好的名声,如果造反,后人定会说他为乱臣贼子。熬了半生的司马懿,在晚年是非常难过的,天平两端一个是忠心,一个是家族人的命。曹爽在自己死后是不会放过自己的族人,无奈只能是选择后者,拿下政权,保护自己的族人性命。造反之前,曹爽已经天怒人怨,曹爽在魏国广占百姓们的土地,甚至连官员都不放过,俨然把自己当成了皇帝。
民之所向,形之所迫,国之所求。司马懿再也不愿意放任曹爽为非作歹,于是他才采取雷霆手段,诛佞臣,平朝乱,定魏安。司马懿的叛变,或许对于魏国的当权者是罪人,但是对于魏国来说,无异于是一根救命稻草,因为魏国在曹爽的手中已经不成样子。其实司马懿行动之前,是经过考虑的,毕竟在他面前的选择,无论选择哪一样,对自己都是不利的,单但是也非常无奈。
在司马懿成功以后,虽然遇到很多的反对,但是司马懿直接快刀斩乱麻,带着自己的70多岁的身体,将他们全部诛杀。小编的看法是,一入官场,后果难以预料。司马懿所走的人生,其实也是迫不得已。以司马懿的智慧,哪一种道路的选择,其结果他应该都能够预测。只不过实在是没有两全其美的办法而已。这可能也就是当初司马懿最初不愿进入仕途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