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一句“二百五”,这是一句骂人的话,人们在觉得对方有点“傻”,完全不能明白自己所说的事情、道理的时候,可能会这样说。但是虽然说的人很多,却可能没什么人知道,“二百五”是什么时候成为一句骂人的话的。二百五本来只是一个数字,但是为什么会成为一句骂人的话?一起来看看这句话的发展吧。
二百五指的是傻头傻脑、不很懂事而又倔强莽撞的人,说话不正经、办事不认真、好出洋相的人都有可能获此“殊荣”,从这点来看,二百五虽不是什么褒义词,但贬义的成分不算太重。
二百五的历史并不悠久,《说文》、《尔雅》、《康熙字典》、《辞源》、《辞海》等等全都无载,《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也很简略,不知出处。
而关于二百五的来历也有很多说法,各自有各自的趣味性。
1.战国苏秦的故事
苏秦是战国著名的纵横家,以游说列国合纵抗秦而受到各国国君赏识,领六国相印,权势可谓一时无两。
所谓树大招风,苏秦在齐国活动的时候,遭遇刺客袭击,重伤而亡。
明目张胆在齐国杀人,这是对齐国的蔑视,齐王很生气,但他却没有下令捉拿凶手,而是下令把苏秦的头割下来,挂在城门口,张榜公示苏秦是内奸,死有余辜,齐王要奖励出手的义士千金。
告示一出,很快就有四人来领赏,四人都一口咬定苏秦就是自己杀的,于是他们被带到齐王面前。齐王问他们千两黄金怎么分,四人还高兴得回答四人平分,每人二百五。
齐王毛了,怒喝道:“把这四个二百五推出去斩了!”
从此民间便留下了二百五的说法,被用来形容傻瓜、笨蛋和被财色所迷惑的人。
2.老秀才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秀才,为了考取功名废寝忘食,可是始终不曾中举,最后终于放弃了,开始培养下一代。
老秀才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成事,小儿子叫败事,老秀才此后的主要事务就是教他们,指望他们能够考上。
一天,秀才要出门,吩咐大儿子写三百个,小儿子写二百个。结果秀才回来之后一问,发现两个儿子都只写了二百五十个,于是感慨:“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两个都是二百五!"
3.银两的故事
据说古代人用银子按两划分,一般五百两是个整数单位,用纸包好,当时包五百两是为"一封",而二百五十两就是"半封"银子,因为跟"半疯"谐音,所以后来人们也把疯疯癫癫的人做"二百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