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冬季后,某区域气温偏暖,暖湿空气相对旺盛,冷空气南下时与暖气团交汇,剧烈的温差会使暖湿气流迅速抬升,对流加剧,形成雷雨云团。同时湿度较大的空气在冬季会造成雨雪天气,从而出现雷打雪现象。雷打雪发生时,一般降雪量较大,可达大到暴雪。
雷打雪,在中国又称雷打冬,是冬季出现的一种边下雪边打雷的强对流天气。
进入冬季后,某区域气温偏暖,暖湿空气相对旺盛,冷空气南下时与暖气团交汇,剧烈的温差会使暖湿气流迅速抬升,对流加剧,形成雷雨云团。同时湿度较大的空气在冬季会造成雨雪天气,从而出现雷打雪现象。雷打雪发生时,一般降雪量较大,可达大到暴雪。
的确,在古代,古人将节气中惊蛰的雷归为春雷,正月里出现的雷被归为“冬雷”。民谚“冬天打雷雷打雪”,意思是冬季打雷是出现暴雪的先兆。而下雪时打雷就是“雷打雪”。
这种现象虽然少见,但也是正常的。冷暖空气交汇比较激烈,暖湿气流快速抬升形成垂直对流,就会形成对流云团,从而出现“雷打雪”。这种现象之所以很少见,主要是冬季空气低层和地面温度很低,不会像夏天那样产生较强的对流,因此,产生雷电的机会也不多。
然而,虽然较强的雷电比较少见,但弱的对流还是很普遍的。只是这种对流比较弱,发展到一定程度才会产生云层间放电的现象。
在暴风雪期间看到闪电似乎有点奇怪,但事实上,雷打雪并没有那么神秘。
出现雷打雪需要合适的大气条件,上层干冷、下层暖湿是这种现象出现的大尺度背景。一般来说,降雪需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充足的水汽;二是大气中要有大量的冰晶核,便于水汽附着;三是近地面气温一般要低于4℃。雷电是发生在雷雨云内、云和云之间或云与地面之间的放电现象。只要同时满足降雪和雷电发生的条件便可能出现雷打雪天气。
这需要大气层具备层结不稳定条件,高低层之间有很大的温差,空气会形成对流。在云层内部,对流使降水粒子之间互相碰撞摩擦,带上电荷。带负电的粒子会在云层底部聚集,而体积较小、带正电的粒子则向上移动到云层顶部。最终,云层积累了足够的电能,其中一些便以闪电的形式释放出来。
我国南、北方很多地方都曾出现过雷打雪天气,但频率不高,因为一般情况下我国冬季气象条件不太适合形成对流。
由于我国受大陆冷气团控制,空气寒冷而干燥,特别是在下雪的时候,地面温度一般来说在2℃以下,不利于对流发展形成雷雨云,雷打雪天气非常罕见。近20年来,雷打雪天气曾在我国洛阳、昆明、南京、武汉、济南、凤阳、威海、长沙、威宁等地出现,出现频率较低。1月28日凌晨武汉气象台观测到了雷打雪现象,据记载该现象60多年来只出现过10多次。
雷打雪大多属于云层间放电,其影响要比直接对地面放电的危害小。
但由于飞机在起飞和降落时,需要穿过云层,因此该现象会对飞机飞行产生一定的影响。幸运的是,飞机在设计上完全能承受闪电的袭击。不过,雷打雪和飞机的组合对地面上的人来说依然会造成危险。
班浩然提醒民众,雷打雪天气容易发生交通事故和雷击事件,人们应尽量避免外出。若必须外出,最好穿胶鞋,披雨衣,远离电力设备、金属管线等。同时还需关注积雪和道路结冰对交通出行的影响;电力、通讯及相关部门做好高寒山区电线积冰防御工作,低温天气时段电力、用气负荷增大,需加强用电、用气安全防护措施。雷打雪天气的出现说明降水条件好,降雪量可能会比预计的大。
但人们也不必过度紧张,雷打雪通常只会产生屈指可数的几次闪电,而夏季的雷暴则可以产生数以千计的闪电。因此,在雷打雪发生时被闪电击中的概率要比夏季雷暴时低得多。
虽然雷打雪天气的天气系统尺度较小并且移动迅速,常会给天气预报系统带来一定难度,但随着基于雷达、卫星、数值天气预报等技术的改进和发展,我们已能对临近两小时的雷电天气、降雪过程进行预报预警。
声明:本篇经验系知识库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