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4个节气。这时的三伏天气已过或接近尾声
所以称“暑气至此而止矣”。
全国各地也都有,“处暑寒来”的谚语,说明夏天的暑气逐渐消退,迎来秋天。
给大家一份处暑的指南,请收好
处暑的习俗
1、出游迎秋
处暑节气前后的民俗多与祭祖及迎秋有关。
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
此外,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处暑过,暑气止,就连天上的那些云彩也显得疏散而自如,而不像夏天大暑之时浓云成块。民间向来就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其间就有“出游迎秋”之意。
2、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是为了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萧红《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是这种习俗的最好注脚:“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
3、开渔节
对于沿海渔民来说,处暑以后渔业收获的时节,每年处暑期间。
在浙江省沿海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开渔节,决定在东海休渔结束的那一天,举行盛大的开渔仪式,欢送渔民开船出海。
因为这时海域水温依然偏高,鱼群还是会停留在海域周围,鱼虾贝类发育成熟。因此,从这一时间开始,人们往往可以享受到种类繁多的海鲜。
4、采菱角
菱角和水乡之间,似乎有着某种约定俗成的联系。
这也不为别的,它本来就最喜欢温暖湿润 的气候,而在地球上符合条件的地域范围内,好像也只有中国和印度把它的果实作为常规食材。
已经很多很多年了,菱角伴随着长江流域的文化一起兴盛起来,在一间间碧波荡漾里见 证着这块土地的莺莺燕燕、鱼肥米香。
处暑吃什么?
1、鸭子
在中国,传统一直有处暑吃鸭子的习俗。
天气温差增大、昼暖夜凉,此时饮食应遵照润肺健脾的原则,吃些清热、生津、养阴的食物。而鸭肉味甘、咸、性凉,具有滋阴补虚、清热润燥之功。 虽然处暑吃鸭子的理由有一堆,但吃货说出了真谛———秋天的鸭子才好吃。
夏天鸭子爱出 汗,留不住脂肪,到了秋日,秋风一起,鸭子就到了最肥美的季节。
这时候,无论是一只费 工夫的八宝鸭,还是皮脆肉嫩的香酥鸭,抑或是北京烤鸭⋯⋯都足以快慰人生。因此,民间 有处暑吃鸭子的传统。做法也五花八门,有白切鸭、柠檬鸭、子姜鸭、烤鸭、荷叶鸭、核桃 鸭等
2、龙眼配稀饭
处暑这一天福州当地居民会剥龙眼混著稀饭吃,具滋补养气的作用。
因为夏天的时候天气比较热,人体消耗了很多的热量,吃龙眼能补充热量。
龙眼偏温性,有益心脾,补气血,有滋补养气的作用。老一辈的吃法就是剥一碗龙眼,混着稀饭一起吃。
除此之外,老福州在处暑吃的另一种食物就是白丸子。白丸子其实就是糯米丸,做法很简单,将糯米粉搓成一小粒一小粒,煮汤,加点糖,味道清甜,既可补充碳水化合物,又可以解夏天的口腻。3、酸梅汤
南方地区因为处暑时节秋老虎仍然还在,余热未消,这时喝晚酸梅汤可以消暑提神、生津止渴,这也就是为什么谚语说“处暑酸梅汤,火气全退光”。
制作酸梅汤也不复杂,先用水浸泡乌梅、桂花、甘草等材料,浸泡之后大火煮小火炖,再加冰糖,好放凉后装入玻璃容器,放入冰箱保存。看到这,是不是对处暑的认识又多了不少呢?赶紧和你身边的人一起讨论,处暑还有哪些有趣的习俗吧!
声明:本篇经验系知识库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