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纪录片《国家宝藏》以1949年至2009年新中国文物保护的发展历程为时间坐标,涵盖中国文物事业的重要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展现国家文物事业取得的光辉成就,以及经历风雨曲折所走过伟大的历程。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国家宝藏纪录片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国家宝藏纪录片观后感1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每一件文物,都是一个记载民族血脉的基因密码;每一座博物馆,都是一座守护中华文明的基因宝库。《国家宝藏》不仅是对文物的展览、文化的展现,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意义,就是唤起大众对文物保护、文明守护的重视和自发进入博物馆的兴趣,从而让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与博物馆建立起联系。然而,如何才能获得这样的表达效果和传播效果,并非易事。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说:“博物馆已经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藏品不断汇聚、展览不断丰富,不愁观众,仅有这些够了吗?不够。一个博物馆是不是真正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就看你用你的资源在多大程度上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数据显示,尽管我国文博资源丰富,使用率却不算高,国人平均每两年才进一次博物馆,而在欧美国家,居民平均每年要走进博物馆三到五次。一方面,日益浮躁的社会心态让人难以沉浸其中感受文物魅力;另一方面,陈旧呆板的展陈方式和深奥晦涩的讲解让人难以心生亲近。
如何打开博物馆里的“奇妙”,让它真正“鲜活”起来、“亲和”起来,《国家宝藏》正是借助电视综艺这一全民引领级别的传播载体,进行一种破题意义的探索和尝试。
《国家宝藏》由央视和故宫联手,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河南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等国家级重点博物馆(院)鼎力加盟,在文博领域进行深入挖掘。
制片人、总导演于蕾将节目形态定义为“大型文博探索节目”,“我们这次把纪录片和综艺两种创作手法融合应用,属于全新创制的纪录式综艺,它以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的气质,创造一种全新的表达”。不难看出,《国家宝藏》试图通过一系列努力,打破文物的“静”,带来生动、流动和撼动。央视综艺频道总监郎昆表示:“《国家宝藏》从全新切口进入文化节目,汇集了领域内顶级的资源,加上我们多年创新积累的经验,我们有信心打造出一个新的文化节目标杆。”
《国家宝藏》将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由九大博物馆每家推荐三件国宝,节目展示后交由公众甄选,最终每家选出一件;第二阶段,以《国家宝藏》为题举办一场盛大特展,展品即为甄选出的九件国宝。文化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观后表示,《国家宝藏》真实、全面、立体地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国家宝藏纪录片观后感2
这个星期天我领略了大国风范,真正了解了华夏文明。具体从何说起?那就从这档综艺节目的开头讲起,开头就是雄壮浑厚的音乐,宛若几千名战士在边疆擂鼓一般,震撼人心。这期讲述的是九个国宝的诞生,每个馆的竞选都异常激烈,群雄逐鹿,不知花落谁家?
随着节目一路往下播放着,一本朴素的几乎不加修饰的书却吸引了我的目光。他看着是那么的不起眼,可是封面上那几个苍遒有力的字,却让我不禁紧盯屏幕——《孙子兵法》、《孙膑兵法》。我立刻端正姿势,用心地记着关于它的前世故事:是建国工程孙膑与乱臣贼子庞涓的斗争,是看似忠诚却暗地里背弃主子的阿离,是每个人心里都存在的那么一丝不甘。看完了前世故事后,我还是意犹未尽,已经被孙膑前所未有的智慧和识人的精准所折服。这两本《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的初稿,可谓是非常珍惜。
我一向不怎么想看世界名著,可了解完它的今生故事,我却想好好深入了解一下《孙膑兵法》。这是为何?因为这本书,在外国友人看来是必不可少的绝世佳作。他在外屋国每个书店都能买到,可谓是老少皆知。在记者对外国人的采访中,有一个和蔼的老爷爷,让我记忆深刻,他不仅中文说得一口流利,而且对《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比中国人还要了解透彻。除此之外,他还品读了一番《中庸》以及其他中国古典古籍。他不仅把这个作为一项兴趣爱好,而且还通过翻译这两本书发家致富了,这不禁让我佩服不已。
另连外国人都对我们中国文化如此热情,作为炎黄子孙,我更应该好好守护这两本书的初稿,并了解这两本书的文化,把它发扬光大。不得不说,看了《国家宝藏》后我收获了很多,既了解了国宝的前世今生,又从心里想发愤图强传扬中国文化。
那么,如果你也对这个节目感兴趣,那我们就一起守护国宝吧。
国家宝藏纪录片观后感3
《国家宝藏》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节目,宣传古代文物历史,也让我们了解全国九大博物馆的代表文物。既了解了历史,又了解了文化。结合明星守护人推荐和影视表演还原了当时文物诞生的初衷,也让我们理解了每一件文物诞生的不易和难得。
在几千年前生产力并不发达,但我们的祖先们凭借着他们的聪明才智,制造出这一件件举世无双的精美物品。每一件物品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国悠久文化的历史见证。但在现代社会中,我们的国家虽然在不断地发展,但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还有很远的距离。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问题。
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应该向我们的祖先学习,学习他们勤劳勇敢的精神,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不断学习,不断积累,不断创造,为民族富强而努力学习,为中国重新走向世界强国之林而努力拼搏!
国家宝藏纪录片观后感4
《国家宝藏》节目把这些与普通人的生活很遥远的“文物”摆在了我们面前,给普通人一个机会,让专家、学者来给我们解读文物,讲述文物故事,使枯燥的历史一下子鲜活了起来。庸俗一点说,也把那些热衷于追逐“热点”的“庸人”拉到了这些“宝藏”面前,让人在满足“虚荣心”的同时也传播了中华文化。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文明保障精神文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不断进步,对于精神文化的追求也变成了人们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作为国家喉舌,中央台的这类文化节目还是很有质量保障的,绝对值得一看,值得引起大众的关注,引起话题,吸引更多的人来学习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化。
国家宝藏纪录片观后感5
最近,央视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引发全民收视热潮。它经过展示全国各地博物馆的珍藏,邀请一些专业人士对文物进行讲解,演绎文物背后的故事,引导观众去保护文物,弘扬历史。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件文物是号称“中华第一灯”的长信宫灯。长信宫灯出土于河北满城汉墓,通体鎏金,全身九处铭文,共计六十五个字,因灯座底部铭文长信尚浴而得名。宫灯的整体形象为左手持灯,右手挡风的汉宫侍女,正如蒋雯丽所说“你望着她的眼睛,仿佛真的能够一眼穿越千年”。在《国家宝藏》中,国宝守护人蒋雯丽以灯灵的形式为我们讲述了西汉初期窦太后赠长信宫灯警告刘胜,语重心长的讲述了天子之道。一盏宫灯,凝聚了古代人们的智慧;一位佳人,让我们看到了大汉王朝的国富民安。
接下来,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外展专家杨阳先生讲述了长信宫灯的今生故事。197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展,第一次举办长信宫灯参展,此后长信宫灯等国宝文物多次出国展览,为我国文物交流事业奠下了汗马功劳,甚至还登上了美国杂志封面。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和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先后访华,他们对长信宫灯都情有独钟,基辛格还说:“中国人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了环保意识,了不起!”
经过观看《国家宝藏》,我深深的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作为一名中国人,保护国家宝藏是我们每个人的使命,我们有义务将文物传承和延续下去。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历史奇迹,从商周青铜到秦砖汉瓦,从古代四大发明到新四大发明,从圆明园到故宫......中国礼貌一向领先于全世界。
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应当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为祖国的富强、民族的振兴贡献自我的力量,我们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有“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拼劲,我相信只要我们从此刻做起,从小事做起,就必须能创造出一个更加繁盛的中国!
国家宝藏纪录片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