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时期,纸币大量流通,逐渐代替铜钱成为主要交换手段。南宋的纸币分为“交子”和“会子”。交子主要在四川地区使用,会子则分为“东南会子”、“两淮会子”和“湖北会子”三种。不过,南宋后期因为大量发行纸币,造成货币贬值,物价飞涨。下面知识库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会子是中国南宋时的一种纸币。南宋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金属货币的制造已经不能满足流通的需要。再加上南宋的海外贸易很发达,主要的外贸港口有泉州、广州和明州(今浙江宁波)等,政府在这些港口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南宋政府海外贸易的收入,在财政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宋高宗末年,对外贸易所得,达到财政总收入的15%多。因此,导致了金属钱币大量流失海外。在此情况下,民间出现了可以用于交易的纸币“会子”。
会子,分一贯、二贯、三贯,在东南各路流通,又称“东南会子”。由户部侍郎钱端礼主持该事,会纸取于徽、池,续造于成都、临安,“仍赐左帑钱十万缗为本。”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又造二百文、三百文、五百文会。洪适在《户部乞免发见钱札子》中说:“小郡在山谷之间,无积镪之家,富商大贾足迹不到,货泉之流通于鄘肆者甚少,民间皆是出会子往来兑使。”
时值宋金战争期间,金海陵王完颜亮率领大军南下,钞票不断印制,不数年发生贬值现象。到乾道二年(1166年)十一月十四日为止,共发行一千五百六十几万道(贯)。乾道三年(1167年)十二月,下诏出内库银二百万两以500万新会收换旧会,收旧会子焚弃。隔年定三年为一界,每界以一千万贯为限。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杭州会子库设置监官。开禧三年(1207),南宋发行会子的金额平均相当于其赋税收入金额的82%。嘉定二年(1209年),会子的流通额度是一亿一千五六百万贯,已经高达乾道四年的11倍。嘉定十一年(1218年)又增印五百万道作抗金军费。
随着会子发行量的逐渐增多,为防止伪钞的流通,会子的发行有分界之说,分界即期限。乾道四年始有分界,会子分界发行后,三年为一界,旧会子收回,但未严格执行。淳佑七年(1247年)甚至规定第17、18界会子更不立限,取消了分界发行办法,最后造成了通货膨胀,十八界会子二百贯甚至买不到一双草鞋。
另有铅锡会子,是出卖铅锡给政府后所得的取钱凭证。史料上载的会子还有钱会子、寄附钱物会子等。
理宗绍定三年(1230年)以后,有李全之乱,隔年有蒙古帝国兵攻川、陕,到了绍定五年会子高达三亿二千九百多万,增加33倍,伪造纸钞更多。淳祐五年(1245年)又有大量军需。淳祐六年(1246年)各界会子共计六亿五千万贯。淳祐七年(1247年),会子已达恶性膨胀的现象。淳祐九年(1249年)会子每贯合铜钱六百文足钱。景定五年(1264年),贾似道当国,又发行“见钱关子”,取代贬值过甚的会子,每贯折合铜钱七百七十文。元兵南下后,会子与关子皆被钞所取代。
南宋的纸币是在交子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主要是图案更加精美,防伪措施更加完善,反映了南宋在商品经济上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