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东汉时期就已经有人重视对江南的开拓,但真正意义上第一个振兴江南经济的,毫无疑问地是孙吴,孙吴直到灭亡时还是一个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这也是后来的东晋和南朝选择在三吴地区建国的一个重要原因。吴的经济活动为后来经济重心的南移作了一定的准备。下面知识库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农业
孙权很重视农业的生产。大约在汉建安七年至建安八年间,孙权开始推行屯田。孙吴的屯田分为军屯、民屯两种,采用军中编制,设置典农校尉、典民都尉、屯田都尉等官职管理屯田事务。屯田兵且耕且战,屯田户只种田,免除服役。226年(黄武五年),孙权还采纳陆逊的建议,扩大屯田面积,并将自己驾车的牛由八头减为四头,用于耕地。他还身为士卒先,亲自耕田,“与众均等其劳”,这些作为大大鼓励了士农的情绪。
在今浙江境内开辟有海昌、上虞、新安等屯田区;在湖滩大规模开垦土地,建立了毗陵、湖熟、溧阳、江乘、于湖、赭圻等屯田区;用南迁人口建造了金宝圩;在长江中游建立了浔阳、阳新、武昌、陆口、江陵、长沙沤口等10余处屯田区。这些措施促进了江南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皖城的屯田基地有屯兵数千家,而毗陵的屯田民则有男女数万口。孙吴屯田的规模可观,且多用牛耕,耕作技术也较先进。
水利
吴大帝孙权时期,疏凿长广溪;在句容修筑赤山塘水利;在建业凿东渠,与城北潮沟相通,用以引导江潮,附近凿娄湖灌溉农田;在乌程建有皋塘、孙塘等水利工程。筑东兴堤,以遏巢湖水。
吴景帝孙休时期,从吴兴城北到长兴修筑太湖长堤几十里,防止湖水泛滥淹没农田。在江北的皖城凿石通水,灌溉稻田。在长江中游地区,引长江支流富水、巴水、澧水支流涔水灌溉农田。
破岗渎,孙吴迁都建业时,为避长江风涛之险,加强首都与主要经济区太湖流域的联系,于245年(赤乌八年)发屯田将士三万人,凿句容中道以通吴会舰船,号破岗渎。这条运河起自句容小其,横越高阜,东通云阳西城,与原丹徒水道衔接;西连淮水,直抵建业城下,沿途修建十四埭用以蓄水。
丹徒水道,今江苏镇江至丹阳间的运河。秦朝始凿,初无闸坝设施,地势高仰,河水易于走泄,航行不便。孙吴末年修治丹徒至云阳水道,因杜野和小辛间“皆斩绝陵袭,功力艰辛”而罢。
财政
为了恢复和发展生产,孙权多次宽赋息调,夺取荆州后,“尽除荆州民租税”,并下令诸将要居安思危,加强武备,崇尚节俭,226年(黄武五年),下令说:“军兴日久,民离农畔,父子夫妇不能相恤,孤甚愍之。今魏人缩窜,方外无事,其下州郡,有以宽息。”
其后,于231年(黄龙三年)正月下诏:“兵久不辍,民困于役,岁或不登。”要求放宽催收农夫所欠租税,并不要再征租赋,又于240年(赤乌三年)正月下令禁止“当农桑时,以役事扰民”,以保证春耕正常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