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指导思想意义

2022-10-06 16:01 范文百科 794阅读 投稿:知识库
最佳答案  党的指导思想是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文化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的理论基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党的指导思想意义相关文章,欢迎

  党的指导思想是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文化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的理论基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党的指导思想意义相关文章,欢迎大家阅读。

  党的指导思想意义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表明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了党章,是党在指导思想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党在指导思想上能否做到与时俱进,决定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

  一、全面把握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的一般过程。

  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取得辉煌成就的历史就是党在指导思想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的历史,就是不断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

  早在中国共产党创立前,毛泽东就鲜明地主张我们党应是主义的结合,他说: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事情就是这样:在建党的时候,中国共产党人树起的旗子,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有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中国新文化运动和广大群众的反帝爱国民主运动才得到更加广阔和深入的发展,北伐战争和农民运动的革命巨澜才得以蓬勃兴起,中国革命的面貌才为之一新。 但历史同时说明,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只有扎根中国的土壤,才有生命力。所以,在中国革命的发展进程中,我们党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如何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问题。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过程,终于形成了符合中国实际的科学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在总结国内外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崭新实践中,带领我们党逐步走出了一条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逐步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阔步前进。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从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实际出发,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不断推进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提出和阐明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把新时期建党执政的理论体系统领起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继续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航船沿着正确方向破浪前进。

  xx大以来,以为的党中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精神,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着力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形成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坚定不移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党的xx大第一次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出: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4]这一新的概括,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不断中国化的过程,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二、深刻认识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的重要性。

  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的一般过程,雄辩地说明了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对于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苏联的解体及其和平演变,原因是复杂的,其中苏联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僵化和背离是重要原因之一。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苏联领导人固守着苏联模式不放,未能对形势的新变动作出科学的分析,在指导思想上的僵化。其结果是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经济发展呈现停滞状态,特别是农业和轻工业落后,人民生活难以改善,导致人民不满。特别是苏共最后一位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在《真理报》上著文公开宣称要进行革命性的改革,改革的目标是要把苏联改变成为一个人道的、自由的和理性的社会,这实质上是要把社会主义改造成为类似西方社会民主主义,严重背离了苏联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终于导致苏联瓦解和东欧的一大片社会主义江山不战而亡。

  我国自1958年搞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一股左的思想偏离了正确的指导思想。举起文化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的错误旗帜,以阶级斗争为纲代替了以生产为中心,把主张发展生产力的正确观点斥之为唯生产力论;否认先进文化的作用,把专家学者当成反动学术权威打倒;提倡穷光荣,认为富则修,否认改善人民生活的必要性。这种极左思想严重偏离了党的指导思想,城乡人民的生活在长达20多年期间没有得到改善,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给党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差一点葬送了社会主义。

  这里就涉及到要正确处理老祖宗和新境界的问题。党的事业要向前发展,一方面不能丢掉老祖宗,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原则。丢掉了老祖宗,就会丧失根本,就会亡党、亡国、亡社会主义;一方面又要开拓新境界,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另一条原则如果没有新境界,就会停滞不前,同样也会亡党、亡国、亡社会主义。

  苏共在指导思想上的僵化、背离和我们党在文革前后指导思想上的僵化、偏离的历史教训,从反面告诉了我们惟有既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又使其与时俱进,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越来越丰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越来越兴旺。

  三、认真领会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的重大意义。

  认真领会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对于我们解决中国社会前途和命运,把握社会发展的方向以及全面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1、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是解决中国社会前途和命运的钥匙。我们的事业每一次大的发展,都离不开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何去何从?我们党正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领导人民进行反帝爱国运动,开展北伐战争和组织农民运动,掀起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新高潮。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又何去何从?我们党正是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文革结束后,是邓小平理论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到了20世纪90年代,在国际风云变幻,国内矛盾复杂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更高要求的情况下,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进入新世纪,在能否抓住黄金发展期,成功度过矛盾凸显期的关口,是科学发展观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关乎中国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为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是引领社会变革和发展的旗帜。科学理论是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先导。我们之所以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的辉煌成就,是因为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取得的。实践启示我们,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3、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保证。我们党之所以能带领全国人民完成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任务,能够带领人民担负起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重任,就是因为我们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不断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立足每一历史时期的国情,制定出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我们现在正处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新的发展时期,前景光明灿烂。我们坚信,只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和困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党的指导思想对大学生的意义

  伟大的理论总是指导着伟大的事业,伟大的事业需要产生新的伟大理论来推动其不断前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我党过去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20xx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经验总结,正是在新形势下指导我们与时俱进,开创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行动指南。党的"xx大"明确把"三个代表"写进党章,把它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起作为我党的指导思想,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学习"xx大"精神,贯彻"三个代表"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大事。那么,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如何理解学习"三个代表"?"三个代表"又对我们大学生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一、大学生与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首先,深入理解"三个代表"精神,了解其产生背景是必要的,作为"三个代表"理论创建者,在我党最复杂的时期担任了党的,并在短期内恢复了社会稳定,人民对党的信任和参加经济建设的热情,留下一个经济持续发展的国家,在此过程提出了"三个代表"思想。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和他一贯以"代表生产力发展要求"为标准制定政策分不开的。指出: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 '青年人是最具活力的群体,也是未来的建设者,大学生作为同龄人中有机会接受最好教育掌握最先进科学技术的幸运者,无疑应该更有能力,更有责任去实践"代表先进生产力"的要求。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载体是人才,特别是掌握尖端科技的高素质人才。当今世界,科技进步越来越快,使得人们即使是对尖端科技也不能仅满足于掌握而要立足于创新;中国的科技有了一定发展,但有些领域和世界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在某些科技领域存在着明显的"人才断层"现象;正视这些问题,有助于作为未来科学家,未来的工程师的大学生在掌握现代科技时采取更紧迫,更精益求精的态度。

  党的"xx大"提出了未来20xx年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届时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将达35万亿元,人均GDP 达3000美元。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必将是我国生产力飞跃发展的过程,同时也将为我们提供更多实现自我的机会。从年龄上看,大学生在未来20xx年正当壮年,是全面小康社会的主要建设者和主要受益者。迎接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就要从现在起,做好充分的准备,争分夺秒,掌握本专业本领域最前沿的技术,才能真正体现"代表先进生产力"的要求。

  二、大学与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大学生一贯被为"天之骄子",而其自身也常以"精英"自居。的确,大学生文化素质相对较高,那这是否意味着没有对大学生提出"先进文化"要求的必要了呢?当然不!我们常常以我们有着五千年积淀下来的文化而自豪,但我们同时也似乎应该毫不避讳地承认:我们有着五千年积淀下来的种种陋习。"社会上还存在一些迷信、愚味、颓废、庸俗等落后文化,甚至还存在一些腐蚀人们精神世界,危

  害社会主义事业的腐朽文化"。 大学不是净土,大学生也或多或少地受着这些腐朽思想的影响。根除 这些现象,决非一朝一夕之功,大学生从自身做起,也就显得特别重要。

  事实上,大学生有着年青人的激情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以"五四"运动以来一直走在历史与文化发展的最前沿。建设社会主义新型文化,大学生应该而且能够起到重要作用。提出:要鼓励创新,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反对伪科学的文化氛围。 落实这一讲话,大学生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一方面,大学生承受着全社公较高的期望,其行为、价值取向因而也对社会有着一定导向作用,使其能够以科学的道理说服人,以文明的举止感染人,以自身的行为影响人,这都有助于良好文化氛围的形成。另一方面,年青人对于传统陋习有着天生的反叛意识,而接受新事物较快,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破除陈规陋习,勇于开拓创新,必将形成全新的社会风气,从而体现"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要求。

  三、大学生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大学生深入理解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有着特别的意义,大学生长期生活在校园环境,难免与广大群众有着一些不理解,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可以肯定地说:未来在各行业居于领导地位的将主要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其能否不受社会上不正之风影响,坚持以人民利益作为从事各项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也将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中国的社会结构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包括私营企业主在内的中产阶层迅速崛起并在社会上占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xx大允许这部分人入党顺应了这种变化但决非舍弃大多数人利益而只满足于这部分人利益,日本《东京新闻》社会主义色彩仍然很浓对此进行了报道。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都将是中产阶层的一员,在这种情况下,其能否不完全为自身利益所左右,实践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要求也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正因为如此,大学生更要认真领会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内涵,通过参加多种社会实践活动,树立为崇高理想奋斗和为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信念。

  在过去的十三年中,我们在"三个代表"精神指引下,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未来20xx年,大学生将担负为全面小康和民族复兴奋斗的崇高历史使命。有"三个代表"理论的武装,有以为核心的新一代党中央的领导,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将会无愧于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坚持党的指导思想的意义

  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党和人民团结一致、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保证。为了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马克思主义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特别是揭示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作为一种新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是伴随着工人运动登上历史舞台的,这是工人阶级认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历史使命而成为一个有觉悟的阶级的标志。马克思主义是体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意志、指引人民争取解放、建设幸福生活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指导地位,不是个别人也不是一个党的主观意志决定的,而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鸦片战争以后,我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无数志士仁人前仆后继,上下求索,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各种思潮,如改良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唯意志论、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民粹主义、工团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都先后在我国流行过、尝试过,但它们都失败了,成了历史上来去匆匆的过客。只有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深深扎根,引领中华民族走上了光明之路。包括毛泽东、邓小平在内的我们党的许多早期革命家,最初并不是马克思主义者,而是真诚的爱国主义者。目睹国难当头、民不聊生的惨状,在他们头脑中首先产生的是救国救民的意识。他们接触、研究过各种各样的主义,最后认定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够救中国。各民主党派、无党派的许多进步人士,他们之所以能同我们党肝胆相照、精诚合作,就是因为他们有与我们党相近甚至相同的救国救民的思想起点,他们也是经过复杂的探索过程以后才信服马克思主义的。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纠正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实现了拨乱反正和工作重点的战略转移,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的伟大成就。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充分证明,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新中国;没有马克思主义及其在中国的新发展,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否则,党和国家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

  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每一个社会都有自己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正如马克思指出的: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98页)不仅社会主义国家,而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其政治统治,都要竭力维护和发展其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这是一个客观的事实。

  有人认为,当代西方国家不强调统一的指导思想,没有起主导作用的意识形态。这是不对的。资本主义的历史表明,极端个人主义始终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资本主义

  社会的经济基础,是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核心的生产关系。作为这种社会关系的反映,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必然要以极端个人主义为核心内容。作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极端个人主义渗透和体现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各个领域,形成了一个无孔不入、无所不在、盘根错节、根深蒂固的价值体系。这种价值体系不仅有力维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统治,而且成为资本主义在世界上推行霸权的重要工具。

  作为科学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从一开始就反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超党性的虚伪态度,它公开申明自己是为无产阶级的解放服务的,明确宣布要把消灭一切剥削制度、最终解放全人类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纵观人类历史,尽管曾经出现过各种各样的理论、学说,但没有一种理论能与马克思主义相媲美,没有一种理论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历史进程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对改变世界面貌发挥如此巨大的作用。尽管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不断遭受各种诽谤、攻击、谩骂,但马克思主义真理如燧石一样,越敲击越放出耀眼的光芒。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人民民主的政权性质,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决定了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只能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指引我们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仍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西方敌对势力不愿意看到我国的发展壮大,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我们与其进行渗透与反渗透、颠覆与反颠覆的斗争将是长期的、复杂的,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在严峻的国际形势下,如果我们放弃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就是自陷困境、自毁长城。

  有人认为,多元化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应该放弃所谓的正统及一元化观念;有人提出,应该消解、废除国家意识形态或国家哲学,宣布马克思主义只是诸多学说中的一种,马克思主义不应占主导地位;还有人把马克思主义分割为所谓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和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思想方法和社会科学有它的地位,但马克思主义不是意识形态。近来,有人把西方一些国家的民主、宪政观念鼓吹为所谓普世价值,主张中国应把这些普世价值确立为指导思想,与国际接轨,其实是与西方制度模式接轨。这些都是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挑战。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有多少种所有制、有多少个阶级,就有多少种反映这些所有制和阶级利益的意识形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意识形态不可能只有一种,而是多种,不是单数,而是复数。但是,这是就人类历史长河和世界范围而言的,具体到一个国家的一定时期来说,尽管也可能存在多种意识形态,但各意识形态的地位并不是平等的。在任何社会,有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就有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关系。在阶级社会,一定的物质关系表现为一定的阶级关系,而阶级之间的关系又决定着阶级之间的思想关系。因此,总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占据主导地位。用意识形态的复数性存在来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并没有什么理论根据。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并不是只有一种文明、一种社会制度、一种发展模式、一种价值观念;每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也是多样的。孟子说过:夫物之不齐,物之性也。不齐、多样是事物充满活力的表现和动力。从根本意义上说,文化的多样性是由人的文化需要的多样性决定的,不仅人与人的需要不同,而且每一个人的需求也是多样的。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文化需求当然就需要多种多样的文化形态。党中央提出的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重大任务,也正是为建设一种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样文化需求的多样文化。但是,各种各样的文化并不是平分秋色的,必然有主有次,必然是主旋律与多样化的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旋律,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就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有了这个主旋律,就能保证我国文化的社会主义性质,保证我国文化始终沿着进步的方向前进;有了这个主旋律,才能保证文化的多样化,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文化需求;有了这个主旋律,即使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一些杂音和噪音,我们也可以掌握主动权,做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看来,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与发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与社会思潮的多样化并不矛盾,不仅不矛盾,而且根本一致。

  这就要求我们妥善处理好指导思想一元化与社会思想意识多样化的关系。列宁说:哲学史和社会科学史都十分清楚地表明:马克思主义同„宗派主义‟毫无相似之处,它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一种故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列宁选集》第3版第2卷第309页)由此可见,处理好指导思想一元化与社会思想意识多样化的关系,不仅可以防止思想僵化,而且可以防止各种腐朽和错误思潮的泛滥,从而在思想文化领域真正形成一种既有统一意志又生动活泼的和谐局面。

  指导思想多元化论者的一个主要观点,就是认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会妨碍发展民主。这是极其荒谬的。事实上,马克思主义者从来都是民主的积极倡导者和真诚的实践者。我们党始终把追求人民民主作为革命和建设的一个重要的政治目标。民主从来都是具体的、相对的,而不是抽象的、绝对的,总是与一定阶级的思想、一定国家的制度相联系。抽掉民主的社会内容特别是阶级内容而当作抽象的信条,是剥夺大多数人的民主、实行少数人特权的政治势力惯常玩弄的思想游戏。马克思主义强调的是多数人的民主,而不是少数人的民主。马克思主义关于民主的理论,揭示了民主建设的规律,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民主愿望,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指明了方向。那种不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民主,不要党的领导的民主,决不是广大人民群众真正需要的民主,因为那样的民主,最终必然要导致社会主义制度的解体。而社会主义制度一旦解体,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及其他一切权利都将付诸东流。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前,我国改革发展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这对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实践表明,形势越是复杂,社会越是多样化,就越需要在根本问题上统一思想、凝聚共识。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必须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不断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动力。我们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只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才能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巨大作用。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就是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本质和规律,使之成为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只有在与实践的结合中、在指导实践发展的同时而又不断发展自身中,才能真正实现。对我们这样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马克思主义一定不能丢,永远不能丢,丢了就失去党魂、丧失根本,但这绝不是要我们死抱着马克思主义的片言只语或个别结论不放。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坚持马克思主义,到头来必然要葬送马克思主义。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必须始终坚持重在建设,妥善处理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要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不能缺位、不能含糊,有力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同时要坚持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努力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在最大限度扩大共识上取得最佳社会效果。正确区分学术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和政治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在什么范围发生就在什么范围解决,无论处理什么问题,都要有利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要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自觉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问题,密切关注社会思想动态和文化发展趋势,着力提高驾驭意识形态复杂局面、引导社会思潮的能力,提高建设大众媒体、引导社会舆论的能力。

  强调:马克思主义只有同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才能更好发挥指导实践的作用。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我们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在当代中国,坚持科学发展观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完全可以肯定,在以为的党中央领导下,只要我们在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原则,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马克思主义就能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与活力,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会坚如磐石,任何力量都不能把它动摇!

声明: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