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及笄是15岁。及笄是我国古代专门用来表达女性年龄的专用名词,在古代满15周岁女性都是要结发的,笄也就是簪子的意思,结发之后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
在古代时称女子年在十五为“及笄”,也称“笄年”,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了,笄为一种饰件,用来固定发髻,是根细长钎子,一头锐,一头钝,钝的一头有突出的装饰,称为首部。
笄是发簪家族的鼻祖,笄的首部简单朴素,后来的簪、钗等皆是在笄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加“笄”(又叫“及笄”),成为了汉民族女性成人之礼的礼仪之名。
《聊斋志异·胭脂》:“东昌卞氏,业牛医者,有女,小字胭脂,……以故及笄未字。”蔡东藩《清史演义》第一回:“老者便对布库里雍顺道:‘小女伯哩年将及笄,如蒙不弃,愿附姻好。’”
“及笄之年”和“及冠之年”是古代男女成年人的“大节日”,从这年生日开始,就是男女青年最适宜的婚嫁年龄了,但是如果已经成人的女孩子迟迟未许嫁,那么到了二十岁也必须行笄礼。
也就是说,一个女孩子到了十五岁,就随时可以许嫁,也随时可以行笄礼了,如果许嫁时已经行过笄礼,则无需再行,如果还没有行过,则必须行笄礼才能够被夫婿家以“亲迎”之礼接走。
未行笄礼的姑娘,不能嫁人,如果一个姑娘长期待字闺中,那么最迟到了二十岁,不论有没有许嫁,都要行笄礼以正式确认其成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