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年前宋朝的瘟疫是如何控制住的?
我们知道,在两宋时期,社会经济文化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商业繁荣,基础设施像道路、街道等都很完备,人员流动加快,人物阜集的大都市也出现了不少,如东京汴梁、江浙杭州等城市,都是当时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大都市。再加两宋时期战乱不断,人口迁徙流动大。这些情况也给瘟疫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据统计,在宋朝三百年间,共发生了大规模疫病近四十次,其中发生在开封、杭州的就达二十次以上。由于受当时医疗水平限制和社会环境、人为因素影响,病而死者往往达到十之五六,因此自古以来,疫情更惨于战争,人们都是谈疫色变的。
尽管受医疗水平和社会大环境影响,疫病横行,但宋朝统治者带领人民也进行了力所能及的抗疫,正是他们尽力的抗疫,才使一次次瘟疫得到了较好遏止,才避免了人口的大灭绝。那么宋朝又是怎样抗疫的呢?首先设有健全的医疗组织。宋朝的医疗组织有翰林医官院、御药院、太医局、惠民和剂局等机构。其中为民间提供服务机构的有翰林医官院、惠民和剂局。御药院是为皇亲国戚服务的,太医局是推行医学教育和医生考核的。翰林医官院隶属于翰林院,医生数量多,医疗设备先进,常常受皇帝的指派到各地探察、救治百姓。1082年改称翰林医官局,平时主要为皇家提供医疗服务,当民间发生医情时,特别是很严重的情况下,就下去大力救治百姓。特别是翰林医官院的驻泊医官制度,本是医官轮流前往地方参与医疗服务的制度,后来发展为各地路、州、府都驻扎医官,为传播医疗技术,改善当地医疗条件,及防疫治疫,发挥了积极作用。每次疫情爆发,医官门就成了指导防治的主力军。其次为疫民无偿提供医药。惠民和剂局主要就是制药供药局。每当大疫流行,惠民和剂局就研制药方,为疫民无偿发药救治。据《宋史》记载,1054年,东京大疫,仁宗皇帝当即令太医配制药方,并从自己私人财物中拿出两只名贵犀牛角,捣碎掺入药中以救济疫民。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南宋宁宗时,临安军民多有疫病,皇帝下诏,令和剂局取拨合用汤药分下三衙,及临安府各处,分文不取为疫民进行医药救治。再次加强对疫民的收治隔离。为了防止疫病传播,本来为社会福利性机构的安济坊、居养院和漏泽院等地方,就成了收治救助疫民的专用场所。如北宋赵抃做越州知州、曾巩做洪州知州时,就为疫民修建了公益治疗场所,为“疫民以官舍舍之,资其食饮衣衾之具,以库钱佐其费,倩医候视”。苏轼知杭州,疫病流行,苏轼就凑钱作病坊,储蓄钱粮,收救疫民,取名叫安乐,正是安乐坊名字的由来。崇宁年间,这些官建的公益场所改名安济坊,并加推广到各路、州、府,遂成制度。在建安济坊的同时,朝廷又在各州、府、县建立了居养院,用于收养“鳏寡孤独不能自存之人”,同时在疫情期间,还可用来收治疫民。其四加强公共卫生管理。对于公共卫生,宋朝约束极严。春初时官府会“街道巷陌,官府差顾淘渠人沿门通渠,道路污泥,差顾船只搬载乡落空闲处”,通过清整沟渠保障城市环境;而对恶意破坏环境者,则施以重罚。其五乡绅富民也积极捐款捐物。一些地方乡绅和富商,在疫情肆虐时,也积极响应官府,主动捐献钱物,甚至有的捐款修建房屋,以供隔离疫民居住。如据《宋史》记载,一些富豪们“出力为席屋,一夕成二千五百间,并灶器用皆具”,不但盖好了临时住所,还提供了较为齐备的生活用品。
在我们的印象中,弱宋一直成了脑中挥之不去的固定概念,但他们在一千年前,在如此低下的生产力条件下,能官民同体,奋抗瘟疫,着实令我们起敬,其作法也有很多值得我们今天借鉴学习的地方。
以上就是关于一千年前宋朝的瘟疫是如何控制住的?的详细内容分享,如果您需要更多百科知识、生活常识的相关知识,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