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妻子燕妮去世后,她的女婿龙格决定在一本杂志上发表一篇讣告。但马克思看到这篇内容后,他感到非常生气,因为龙格说当年马克思和燕妮结婚时,遭到了女方家人的反对,原因是马克思的犹太人身份。随后马克思告诉龙格,根本没有这回事,还让他女儿告诉龙格不要错误说明此事。其实这件事也是龙格的妻子告诉他的,龙格并没有说错什么,那马克思到底是如何看待自己的犹太人身份的呢?
1、马克思生长在犹太家庭
犹太民族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民族,在这个民族中诞生了许多伟大的英雄人物。然而,千百年来,犹太民族却饱经磨难,备受歧视摧残。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就有接近600万犹太人惨遭杀害。特别是欧洲国家,反犹思潮根深蒂固,成为缠绕在犹太民族身上的魔咒。
1818年5月5日,马克思诞生于德国特里尔市的一个犹太家庭,祖父、父亲都是犹太“拉比”,是犹太人中的知识分子、老师。“拉比”是一个特殊阶层,他们往往在宗教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是犹太教宗教仪式中的主持。到了马克思的父亲时期,他们的家族已经属于第一代“获得解放”的犹太人,温顺守礼,并且接受洗礼,成为了基督徒。所以,马克思从小到大接受的是基督徒教育,并没有感受到多少犹太人在德国遭受不公正待遇的困扰。
1843年6月,马克思与青梅竹马的女友燕妮结婚。
燕妮来自于特利尔的一个名门望族,而马克思的家庭社会地位低微,二人的婚姻属于“门不当户不对”,这才是燕妮夫人的家族反对他们成婚的主要原因。再加上,燕妮被公认为是特里尔市最美丽的姑娘和“舞会皇后”,许多英俊的贵族青年为之倾倒,追求者不乏其人,而她却偏偏看上了比她小四岁的马克思。
燕妮勇敢地选择了姐弟恋,她冲破世俗观念,答应了马克思的求婚,并且与他私定终身,成为他生死相依的革命伴侣。
2、《论犹太人问题》
1842年,马克思从柏林大学法律系毕业后,一直在为《莱茵报》撰稿,并于同年10月担任该报主编。
1843年,马克思在给德国政论家、青年黑格尔派分子卢格的一封信中写道:“这里(科隆)的犹太人首领刚来看过我,让我在犹太人向议会请愿的事上帮助他们。我会为他们做这件事的,虽然犹太人的信仰令我厌恶。”这是马克思同犹太人社团接触的唯一一次书面记录。马克思没有认同自己的犹太人身份,却非常关注犹太人问题。
1844年,马克思撰写了《论犹太人问题》一文。他在文章中说,犹太人的世俗道德观就是自私自利,他们的世俗信仰就是讨价还价,他们的世俗上帝就是金钱。犹太人的真正上帝是汇票。“钱就是犹太人的上帝,在它面前不可能有别的神”。
这些充满反犹主义意味的激烈言词,表达了马克思对犹太人剥削者毫无妥协的敌视,也是他对犹太人现实命运的冷静分析。马克思指出,“犹太人的社会解放就是社会从犹太精神中解放出来”。
列宁认为马克思撰写的这篇《论犹太人问题》,标志着马克思从唯心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到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可以说,正是通过思考分析犹太人的现状、前途、命运问题,马克思才开始着手构建了马克思主义的雏形。
1845年,马克思撰写《费尔巴哈提纲》。文中他把巴黎交易所称为“进行股票交易的犹太教堂”,还特别强调了富尔德家族、罗特希尔德家族和巴黎其他金融家的犹太人身份。1856年,马克思在给纽约《论坛报》写的一篇文章中说,“每个暴君背后都有个犹太人,每个教皇背后都有个耶稣会士。”
在马克思的笔下,犹太人剥削者唯利是图,助纣为虐,简直就是罪恶的渊源。可见他对犹太人剥削者的批判宗旨是始终如一的。
3、马克思的犹太人朋友——拉萨尔
1849年,马克思因为在报上发表了一篇批评俄国沙皇的文章,引起了俄国沙皇尼古拉一世的不满。普鲁士国王在接到沙皇的抗议后,下令查禁《莱茵报》,马克思因此失业。5月16日,普鲁士政府又下令驱逐马克思。
在流亡巴黎期间,马克思认识了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二人志同道合,一见如故。他们一起研究探讨,撰写了第一部合写著作《神圣家族》,从此开始了他们长期的亲密合作。马克思埋头做学问,勤于读书思考,日常生活却很大意、随性,不善理财经营,这直接导致了他的家庭常常陷于潦倒穷困之中。恩格斯是富家子弟,他经常出钱赞助马克思,并且帮助马克思代笔撰写部分文章,完成报刊的约稿工作。
在十九世纪的欧洲,工人运动风起云涌,此起彼伏。当时,拉萨尔是德国工人运动的著名领袖,他创办了全德工人联合会,并担任联合会主席。拉萨尔得到了德国工人的爱戴和拥护,也引起了流亡在外的马克思的关注。后来,两人成为了朋友。拉萨尔出生在一个富有的犹太绸缎商人家庭里,比马克思小七岁。他曾经指出:工人阶级的贫困是由铁的工资规律造成的。这一观点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拉萨尔性格张扬、举止怪诞,内心充满了政治狂热,他对权力、异性的迷恋,有时甚至让他达到了疯癫的程度。表面看,马克思和拉萨尔是同在一个战壕的战友,而实际上,二人却貌合神离。马克思不赞同拉萨尔关于工人阶级革命斗争的理论,他们之间展开了极其尖锐的争论。
1862年,拉萨尔从柏林前往伦敦看望马克思。为了迎接拉萨尔的到来,燕妮夫人把家里能够当掉的东西都送进了当铺,用换来的钱热情地招待拉萨尔。拉萨尔对此毫不知情,他在马克思家里大吃大喝,毫无顾忌,场面显得非常尴尬。
有一天,拉萨尔见马克思神色焦虑,就询问他经济上是不是有什么困难?马克思回答说,这两天房东急着前来催收房租。面包商也来向他要账还钱,否则就要停止供应食品,还要去法庭告他。家里已经是捉衿见肘,眼看着就要断粮断炊了。拉萨尔当即表示可以无条件地借给马克思十五英镑,但如果还想多借,就必须要一个人出面来担保。于是,马克思又向他借了六十英镑。
马克思在伦敦流亡生活,经济十分拮据。有一次,他们甚至把女仆的鞋子拿到当铺当了,以维持开支。此时,拉萨尔的到来,不但没有雪中送炭,反而趁火打劫,借机放债,这令马克思非常愤怒。拉萨尔在借给马克思七十五英镑后,感觉到主人家的嫌恶,只好灰溜溜地离开了。
两人之间的友谊也就此告终。1864年8月,拉萨尔为了争夺一个女子,与人决斗。对方一Q打中了他的肚子,三天后,拉萨尔便一命呜呼了。
这真是“患难见人心”,通过借债给马克思这件事,拉萨尔唯利是图的犹太人劣根性,彻底地暴露无遗。拉萨尔带给马克思的只有债务和仇恨。在马克思写给恩格斯的信件中,他把拉萨尔称为“犹太男爵”、“犹太鬼”。并且讥讽地说到,由于犹太人在逃离埃及时造成的种族混杂,黑人的血一定流进入了拉萨尔的血管里。无疑,拉萨尔又是一个让马克思伤心、失望透顶的犹太人。
4、马克思对犹太人身份的超越
在马克思的一生中,像拉萨尔这样的论敌数不胜数。在他们之中,具有反犹主义倾向的政治理论家不乏其人。俄国无政府主义者巴枯宁、蒲鲁东、阿诺德·卢格和尤根·杜林等等,他们在和马克思发生激烈论战的同时,有意无意之间奚落、嘲笑着犹太人。马克思对他们的观点予以猛烈还击,却并没有提及自己的犹太人出身,他一直对此保持着缄默。
马克思的女婿龙格在文章中提及燕妮夫人的家族反对他们的婚姻,并且强调其根源在于马克思的犹太人身份,这无形之中触犯了马克思的忌讳,就像揭开了他的旧伤疤。难怪马克思要勃然大怒了。马克思忌讳自己的犹太人身份决不仅仅是因为对犹太人血统的厌恶,而是出于对犹太人剥削者对金钱的贪婪追逐,从而引发社会对犹太人的普遍仇恨。马克思耻于与这些犹太人为伍,但他的目光早就已经超越了阶级、民族的局限。
马克思献身革命事业,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他曾经先后被四个国家驱逐出境,最终变成了一个无国籍的流浪者。父母、犹太人血统、阶级、国籍,这些都是天生注定的,但是马克思并没有屈服于命运的不公平。马克思的《论犹太人问题》提出了宗教解放、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思想,指出犹太人的光明前途就是奋起革命、解放自己。
马克思进而发出了“解放全人类”的呐喊,他设想无产阶级应该在西欧这个资本主义最发达的地区率先进行革命。然后“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建立无阶级、无国家的大同世界,实现世界革命。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所说:“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1883年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马克思在伦敦寓所辞世。逝后与夫人燕妮合葬于伦敦北郊的海格特公墓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