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与五四运动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北京大学是当时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李大钊把北京大学看作是“黑暗中之灯塔”,非常向往成为北大一员。1917年11月,李大钊进入北大,并于1918年1月,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从此站在了新文化运动的最前线。
李大钊一到北京大学,就参与新青年工作。《新青年》改由李大钊、鲁迅、胡适等轮流担任各期,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以《新青年》为中心的新文化阵营。李大钊以《新青年》为阵地,继续撰文,号召青年不断前进。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新旧思潮的斗争日趋激烈。1919年2、3月,林纾在《新申报》上连续发表《荆生》、《妖梦》等小说,攻击、恫吓新派人物。李大钊迅速作出反映,于3月9日发表《新旧思潮之激战》一文,对他们企图借用军阀势力,武装镇压新文化运动的阴谋,给以尖锐地揭露和猛烈地抨击。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士,李大钊的威信与影响日益提高和扩大。青年学生在组织社团出版刊物时,请他担任顾问、导师。《国民》杂志社、《新潮》杂志社、天津的觉悟社等都得到他的有力支持。1918年7月,李大钊、王光祈等人发起成立了少年中国学会。学会的宗旨是“本科学的精神,为社会的活动,以创造‘’少年中国”。李大钊担任了编译部编译员和月刊部主任。以后,他又被选入学会评议部。参加过少年中国学会的有黄日葵、许德珩、邓中夏、高君宇、毛泽东、恽代英、张闻天等人。这些团体和个人都是后来“五四”运动中的骨干。
1918年12月间,为了密切配合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迅速发展的国内外政治形势,李大钊与-决定创办一个比《新青年》刊期短,与现实斗争联系更紧密、更直接、指挥性更强的刊物《每周评论》,李大钊为之付出了大量心血,《每周评论》成了“五四”时期最有影响的刊物之一。
1919年1月18日,在美、英、法等帝国主义的策动下,“巴黎和会”开幕。巴黎和会以来,《每周评论》以很大篇幅报道会议进展情况。李大钊也经常号召爱国团体负责人和进步青年到红楼研究形势,讨论斗争方针和策略。巴黎和会上我国外交失败,激怒全国人民,北京爱国学生沸腾。
李大钊与学生联合会一起,奔走营救被捕学生。随着运动的发展,李大钊把学生联合会的一些成员派到各大城市,交流斗争情况,研究斗争方法。6月11日,李大钊还和其他人一起散发《北京市民宣言》。由青年学生发起的“五四”运动发展成全国范围的工学商联合的广大群众性革命运动,使反动军阀统治受到直接威胁,迫使北洋下令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个人的职务,在巴黎的中国代表迫于全国人民的压力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重大胜利。
在“五四”运动中,李大钊一方面猛烈抨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一方面又告诫中国人民,“非有深仇于日本人也,”“我们爱日本的劳工阶级、平民、青年,和爱自国或他国的劳工阶级、平民、青年一样诚挚,一样恳切。”在李大钊努力下,1920年5月北大学生访日团到达东京。同年8月,日本学生会访华团到北京,中日两国人民建立友好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