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古代交通闭塞,信息传播很不方便,致使许多文人只能对着一轮明月抒发自己思乡之情,没有现代先进交通工具的古人们,是如何搞运输的呢?
古代自然没有航空这一先进技术,运输方式多采用路运与水运两种方式,相比陆上运输,水运在古代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古人很早就造出了具有远航能力的船只,造船技术一度领先全球,据传郑和下西洋时乘坐的大号宝船“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中者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现在来说长约140米,宽有56米。
配备先进的航华罗盘,正因如此才创造了古代航海事业的巅峰,秦汉时期古人就有更改、升级航船的观念,积累了足够经验之后,舵、锚、橹、水密隔舱等都有了长足进步,确保安全性,同时水运借助风力以及河流,可以大大节约人力成本。
当然光有了运输工具还不能保证安全,最重要的是探明河道潜在风险,如果一条河流蜿蜒曲折,充满危险,是万万不能搞运输的,因此治水成了保证航行安全的首要条件,历史记载,先秦时期古人就有了探明水下情况的能力,太守李冰在修建都江堰的时候,集中对长江上游区域进行政治排查,清除阻塞航行的巨石,历史记载:“冰乃发卒凿平溷岩,通正水道。”
除了整治河道以外,古人还会在航线上设置航标和港湾,保证行驶安全,繁忙的水上交通必定会引发事故,为了保证船只安全通行,受到时代的制约,能想出的最好办法就是在沿途设置港湾,对附近船只进行救助。
有趣的是古代水上救生员多半是僧人,例如扬州就有名为“救生寺”的寺庙,专门在江面上救助遇难船只,后来出现了专业的官办机构,为了鼓励救助遇难船员,朝廷规定救人者会有一定赏赐,此外还颁布了相关法力约束船只行为。
古达河流四通八达,纵横交汇形成了紧密的运输网路,为水域提供了便利条件,北宋年间,朝廷有意拓宽河道,在原有的基础上开辟金水线、广济线、蔡河线、汴河线、四条全新漕运线,逐渐发展成了沟通全国的水运枢纽,将各地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早在战国时期,蔡河就进入了古人视野,魏晋时期进一步发展,蔡河地理位置优越,是联系南北水系的重要枢纽,不过发展到唐朝末年,常年战乱破坏了当地生态环境,蔡河一度接近干涸,失去了水运价值,逐渐被荒废,直到战乱逐渐平息以后,人们再次想起蔡河曾经的重要性,这才引水如渠,让蔡河重换新生。
宋朝以后,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带动了交通运输的进步,为了避免蔡河再次荒废,朝廷下令修改河道,临近水系入蔡河补充水量,在连接处设置可以控制水量的斗门,让蔡河常年保持水量充沛,整条水系横贯东京,方便了人们生活。
后来统治者认为蔡河还有改造空间,在临近县城挖掘长达30余里的河道,将蔡河与南河相连,至此在宋朝的努力下,蔡河水量大涨,商船络绎不绝,对于宋朝贸易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同时重塑蔡河为后世漕运打来了许多便利。
还有就是汴河,汴河是隋朝通济渠母系河流,汴河自河阴县出发,借助黄河水势奔流不息一路直下,中间穿过宋朝首都,经过首都东京以后,汴河被人为分改成两部分,流速相对缓慢,减少了对沿岸的冲击,穿过东京以后再次聚首向东驶去,注入淮河,整体长度约6公里。
与蔡河处境相似,汴河一度因为阻塞问题被遗弃,直到五代十国后期,汴河地理位置优越却无法使用,致使许多统治者三番两次疏通河道,经过不懈努力以后,汴河才重新投入使用,宋朝年间汴河修整完善,成了最重要水上交通要道。
古人在汴河基础上曾人为修建了一条水道,名为五仗河,借助汴河水系汇入山东地界,沟通了宋朝东部地区的水道,不过河道中堆积了大量泥沙,船只在航行过程中遇到了极大阻碍,为了避免阻塞拥挤,又把两条河流引进五仗河,以此来提升水位。
围绕东京修建了许多河道,逐渐形成了以东京为首的漕运中心,历史记载,宋朝四条水运渠道的漕运作用极大,据统计宋朝初年,因为许多河流尚未治理完成,水上交通并不是首选,一年下来也没有运输多少货物。
等到宋朝拿下浙江等地以后,漕运发展迅猛,运输货物多达四百万石,发达的水运促进了宋朝经济繁荣,世界名画《清明上河图》中,张择端用细致入微的画笔展现了一片繁荣的景象,上有商船28艘,所过之处百姓皆围观称赞。
经济繁荣与漕运发达相辅相成,共同塑造了北宋的盛世繁华,不过北宋末年,金军南下,多次攻入中原腹地,许多河道因此受损,流量急速下降,北宋统治者自身难保,无暇顾及下逐渐废弃。
蔡河因为泥沙淤积,每逢雨季经常决堤,导致洪灾泛滥,周边百姓叫苦不迭,随着时代发展出现了更加便利的交通运输方式,水运速度慢,受气候影响大的弊端被无限放大,南宋时期,黄河经常决堤,许多河流受黄河影响经常泛滥,最终被遗弃。
四大水系一度支撑起了宋朝的商业贸易,但是随着时间推移,水运被遗弃,曾无比繁华的大宋王朝也烟消云散,看来不只是人,所有事物都离不开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如今只能从画作当中去想象曾经的辉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