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石首走马岭遗址史前动物遗存判定与研讨

2022-10-04 16:29 知百科 455阅读 投稿:知识库
最佳答案戴要:石首走马岭遗址的挖掘为史前长江中游两湖平原地域动物操纵研讨供给了契机。经由过程浮选,该遗址发明了水稻、粟和其他野生动物的炭化遗骸,农做物AMS14C的测年纪据为长江中

戴要:石首走马岭遗址的挖掘为史前长江中游两湖平原地域动物操纵研讨供给了契机。经由过程浮选,该遗址发明了水稻、粟和其他野生动物的炭化遗骸,农做物AMS14C的测年纪据为长江中游新石器晚期至末期的考古学文明年月供给了新的数据。史前动物遗存研讨显现,两湖平原地域首要为稻做农业,可是正在平原边沿地域发明粟类遗存的环状散布带。两湖平原地域的史前粟类做物极可能来历于鄂西北豫西南地域,并经由过程秦巴山道、汉水谷地和随枣走廊传进两湖平原。

1、研讨布景

学术界普通以为,正在距今一万年摆布,稻做农业发源于长江中、下流,粟做农业发源于北方。正在南、北方两个农业系统的成长进程中,南边的稻做农业对北方粟做农业地域发生了影响。与之比拟,北方粟类做物正在南边的传布与影响则不甚了然。上世纪90年月,有学者提出“粟”从中间地域向别传播的两个条理,长江流域被视为第二个条理中“有能够而未能证明”的地区。是以,粟类做物正在长江流域呈现的时候和地址,成为史前粟类做物研讨的关头题目。

因为我国南边遍及散布着由第四纪白色黏土发育而成的红壤,这类泥土呈酸性,且很是粘重,粘粒含量可达40%以上,含水量稍多就表示激烈的韧性和粘着性,稍干就结成年夜硬块。加上正在南边湿润酷热的天气情况下,动物有机量分化速度加速,正在板结的粘性泥土中提取炭化动物遗存(水洗或浮选)结果不如黄土散布的北方。是以,长江流域考古挖掘中从红壤里获得到的炭化动物遗存数目较少。

长江中游比力科学的动物考古研讨始于湖南澧县城头山遗址的中、日结合研讨。2003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完工,丹江口库区四周的考古遗址正在挖掘进程中起头注重浮选土样的收集,好比郧县青龙泉、郧县年夜寺、淅川下王岗等遗址。尔后,浮选逐步成为长江中游地域考古挖掘的通例事情,好比房县计家湾、随州庙台子、天门石家河、京山屈家岭、孝感叶家庙、年夜冶蟹子地、鄂州城子山、澧县孙家岗、石首走马岭等遗址。

此中,走马岭遗址位于石首走马岭村四周,地处长江(荆江段)南岸的打击平原上,北距长江约10千米,位于澧阳平原东北缘,紧邻上津湖北部边沿。笔者经由过程对该遗址地层和遗址包括物停止浮选,发明了水稻、粟和其他动物的炭化遗骸。本文以走马岭遗址出土动物遗存的判定和AMS14C测年成果为根本,连系两湖平原和其他南边地域的动物考古发明,阐发史前长江中游南岸地域的动物资本操纵环境和粟的传布通道。

2、走马岭遗址出土动物遗存

走马岭遗址周边地形平展,河道、湖泊浩繁,水网麋集,四周可见一些低矮丘陵,团体海拔约正在200米以下。上世纪90年月,荆州市博物馆对遗址停止了挖掘,肯定其性子为新石器时期的一座小型城址,年月年夜致从屈家岭基层文明,历经屈家岭文明、石家河文明,持续至煤山文明期间。2014年12月起,武汉年夜学结合石首市博物馆对该遗址停止了勘察和挖掘事情。2014年到2016年,考古队正在遗址东部、西北部、北部和西南部四个地区停止了挖掘,挖掘面积达1000平方米,揭穿出的遗址有房址24座、灶坑7个、红烧土聚积12处、灰坑400余个、灰沟15条、瓮棺葬4座、土坑墓20座等。

本文论及走马岭遗址出土动物遗存来自2015年度浮选样品。连系网格采样法和针对性采样法,收集361份土样,时期包罗屈家岭、石家河、煤山文明期间(表一)。

此次浮选共发明2193粒/枚炭化动物遗存,出土的农做物遗存有水稻(Oryza sativa)和粟(Setaria italica)。

发明的水稻遗存有两类,一类是炭化稻米,一类是稻谷基盘。稻谷基盘是稻米与稻秆毗连的部位,普通会陪伴水稻的脱粒或脱壳进程进进遗址,是主要的稻谷莳植证据。本次遗址中一共出土了水稻遗存1292粒,此中稻米212粒,稻谷基盘1080粒。水稻遗存占出土农做物遗存(含基盘)的94.8%,各期间出土几率约正在55%~80%。炭化稻粒年夜致呈长卵形,表面起数棱,胚部被烧尽,具豁口(图一,1);水稻基盘量地坚固,外形年夜致呈三角形,一端锋利,另外一端可见较较着的与稻谷毗连的陈迹;概况特点一面较平整,中部存一与稻杆毗连的圆形小孔,另外一面略鼓(图一,2)。对形状较为完全的炭化稻粒停止丈量(n=8),均匀长度为4.57毫米,均匀宽度为1.96毫米,长宽比的均匀值为2.51。

发明71粒粟,占出土农做物总数(含基盘)的5.2%,各期间出土几率约正在10%~20%。炭化粟粒根基呈圆球状,腹部较平,背部圆鼓,胚部因烧烤爆裂成深沟状(图一,3)。对形状较为完全的炭化粟停止丈量(n=10),均匀长度为1.30毫米,均匀宽度为1.11毫米,长宽比的均匀值为1.15。

菱角残块(图一,4)总计291枚,两件屈家岭文明的陶釜有集合出土菱角遗存的征象,那反应了走马岭先民存正在利用陶釜烹煮菱角的行动。菱角与稻米一样具有很是丰硕的淀粉,走马岭先民应当很正视菱角的收集与操纵。

其他非农做物遗存总计42 种(species),461粒,多为草本,品种出格丰硕(表二)。出土数目较多的非农做物种子包罗有稗(图一,5)、马唐属(图一,6)、狗尾草(图一,7)、胡枝子属(图一,12)、草木樨属(图一,13)、藜属(图二,4)、紫苏(图二,7)、葡萄属等。别的,有6枚果壳残块和72粒炭化种子因破坏严峻没法精确判定种属。

正在非农做物中,藜属、紫苏和葡萄属多是走马岭先民收集的动物资本。葡萄属动物果实甜蜜多汁,具有丰硕的维生素,是主食以外的杰出弥补;藜属动物的幼苗可看成蔬菜食用,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常常食用的野菜;紫苏常见于的菜肴当中,可做为食品调味品,其茎叶细嫩,易于收集,也是人们常食用的野菜之一。豆科动物中的胡枝子属、禾本科的马唐属、狗尾草等10余种非农做物,有能够具有饲用代价。

走马岭遗址还出土了荞麦(疑似)和花椒子粒。遗址中出土的疑似荞麦子粒呈三棱状(图二,1),有的果皮其棱状崛起略显羽翅形(图一,16,左)。荞麦子粒均匀宽度正在1.20~3.00毫米之间,均匀长度正在2.50~3.30毫米之间,尺寸较其他蓼科偏偏年夜,但较其他遗址中发明的荞麦子粒偏偏小。荞麦发源于,发源地之一多是青躲高原及周边地域,有学者以为,东灰山遗址出土的荞麦子粒(3610-3458 cal.aB.P.)是我国今朝发明最早的荞麦遗存。可是日本学者正在考古遗址里发明了与东灰山测年成果比力靠近的荞麦遗存(1500 BC)。由此看来,荞麦发源的时候应当更早。走马岭遗址出土的花椒种子呈球状,曲径3~4毫米,种皮已剥落,暴露内部玄色网状纹理(图二,11)。花椒也发源于,有学者经由过程对我国现代文献的梳理,以为种植花椒最早呈现于西晋末、东晋初的四川一带,但文献记录中现代先民对野生花椒的操纵不晚于周朝,首要见于《诗经》、《楚辞》及其他诸子著做。但是,今朝的考古材料显现花椒遗存最早出土于商墓,楚墓中尤其常见,汉墓中也遍及发明。综上,走马岭遗址的荞麦(疑似)和花椒遗存若是年月精确的话,将对切磋荞麦和花椒正在的发源与种植汗青有所帮忙。

笔者将9件农做物遗存样品送至美国Beta尝试室停止AMS14C测年,此中有3件样本(2件粟样本,1件水稻样本)年月超越新石器时期范围,应为晚期混进(编号Beta-549752、Beta-549755、Beta-549756)。别的6件样品的数据经INTCAL20曲线校订均落正在新石器时期,除样本(编号Beta-549751)与遗址单元所属屈家岭文明年月略有收支外,残剩5件样品年月与响应遗址单元所属考古学文明(屈家岭文明、石家河文明、煤山文明)年月年夜体符合,为长江中游新石器晚期至末期的考古学文明年月研讨供给了新的测年纪据(表三)。

3、两湖平原地域的粟及传布通道

走马岭遗址炭化动物判定成果表白,屈家岭、石家河和煤山文明期间,稻做农业出产正在走马岭先民糊口中一向居尽对上风职位,水稻的出土几率约连结正在55%~80%。两湖平原屈家岭、城头山、汤家岗、孙家岗、城子山、蟹子地、叶家庙、三房湾和谭家岭等遗址也都运营的是传统的稻做农业出产。相干研讨显现,不晚于距今5000年,南边地域已完成了由收集业向稻做农业的转化。两湖平原优沃的情况赐与了水稻杰出的发展前提,水稻莳植逐步成为那一地域农业出产的尽对主力,水稻同样成为本地住民赖以保存的食品资本。

除水稻外,走马岭遗址的粟粒遗存也是非常主要的发明。此次浮选发明炭化粟粒的年夜几率年月为4411-4229 cal. aB.P(86.9%)(表三),申明粟进进长江中游南岸地域的时期不晚于距今4400~4200年。那也是今朝长江中游南岸地域首例经由过程科学测定取得的史前炭化粟年月数据。笔者梳理两湖平原地域的史前遗址动物遗存后,发明北部的屈家岭、石家河、叶家庙遗址,西部的城头山、孙家岗遗址,东部的城子山遗址,南部的走马岭遗址均出土有史前粟粒遗存。那使得粟粒遗存正在两湖平原传统稻做农业经济地区上年夜致构成了一个环绕平原边沿的环状散布带(图三)。

普通来讲,平原中间地带阵势较低、水系庞大(首要为池沼和凹地),不适合人群栖身。史前人类多集合栖身于环抱平原边沿、从山地向平原过渡的地带。那些地带具有必然的丘陵地貌,存正在排水前提较好的坡地或岗地,具有莳植粟的地舆前提。比方屈家岭遗址发明有带颖壳的炭化粟粒,申明屈家岭先民有能够莳植粟。环平原地带的东南地区(图三中蓝色虚线规模内)固然史前遗址粟粒遗存的发明相对缺少,但无妨年夜胆展望,正在将来的动物考古事情中或许可持悲观立场。

有学者将初期粟南传的线路分为中部线路、西部线路和东南传布线路,粟从北标的目的长江流域中游地域,即两湖平原地域的传布应属于“中部线路”。笔者经由过程梳理该地区的考古发明,以为秦巴山道、汉水谷地、随枣走廊多是中部线路的通道。

秦巴山区的天气具有垂曲特点,山坡气温偏偏低,排水杰出,属于山地生业体系,即以粟类做物莳植为主、稻做为辅,普遍操纵山区果树资本的保存战略,合适粟这类耐冷耐旱的做物发展。秦巴山道可依托山间谷地的聚落毗连,以湖北省房县计家湾和重庆忠县中坝遗址为例:计家湾遗址屈家岭文明期间粟粒遗存的出土几率为84.6%,稻谷遗存的出土几率为46.2%;中坝遗址新石器时期晚期粟类做物的出土几率较高,而稻米仅正在一份样品中被发明。那反应了粟正在秦巴山区住民出产糊口中的主要职位。

汉水流域的上、中游首要是秦巴山脉向平原(或盆地)过渡的山前地带,那里以山地和低山丘陵地貌为主,海拔自西向东逐步下降,阵势逐步倾斜,排水较畅达,适合成长莳植旱地做物。以湖北郧县青龙泉、河南淅川下王岗遗址为例:青龙泉遗址屈家岭文明初期和屈家岭文明晚期的粟粒遗存出土几率均正在85%以上,而稻谷遗存的出土几率仅为65%摆布;下王岗遗址屈家岭文明期间的遗存不甚丰硕,但龙山文明期间粟粒遗存的出土几率高达97%,稻谷遗存的出土几率尚且不敷50%。上述环境表白汉水流域具有传布粟类做物的客不雅前提与上风。

随枣走廊应当也是一条主要的通道,其夹于桐柏—年夜别山和年夜洪山之间,与江汉平原比拟阵势较高,也比力合适莳植粟类做物。今朝,随枣走廊地域还没有见有史前遗址的浮选陈述,但那一地域周朝遗存丰硕,笔者正在介入庙台子周朝遗址的浮选事情时发明,固然稻谷遗存的出土几率较高,可是炭化粟的出土几率跨越了50%,申明粟做农业正在此地占有一席之地。

上述三条传布通道均交汇于鄂西北豫西南地域,能够猜测史前两湖平原的粟谷遗存极可能是从北方借路鄂西北豫西南地域传布而来。该地域也属汉水上、中游,山地丘陵面积较年夜,阵势自西向东倾斜,排水前提较好,动物考古研讨显现该地域史前旱做农业具有必然的范围,粟、黍等旱地做物正在本地应当具有较长的莳植汗青,那一地域不但是南、北方天然生态情况的过渡地带,也是南、北方考古学文明的交代地带。也就是说,多是鄂西北豫西南地域先构成了比力不变的粟做传统,进而向以稻做为主的两湖平原的边沿地带传布,构成环状散布带。

附记:本文获得2019年度国度社会科学基金严重项目“走马岭史前城址考古材料清算与研讨”(核准号:19ZDA231)帮助。审稿专家和西北年夜学于春副传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讨所罗运兵研讨员、郭长江研讨员正在论文点窜进程中提出了贵重定见,社会科学院考古研讨所的杨金刚师长教师正在动物种属判定上授与了主要帮忙,正在此一并感激!

(做者:唐丽雅、刘嘉祺,西北年夜学文明遗产学院;单思伟、余西云,武汉年夜学汗青学院;赵志军,社会科学院考古研讨所。原文刊于《江汉考古》2021年第3期;此处省略正文)

声明: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